,游说的人不可以不明察啊。
尽管韩非做了许多努力,可还是没有得到韩王的重视。
在秦国咄咄逼人的威胁下,韩然做了三十四年的韩王,韩国的土地日渐缩小,已经形同秦国的藩国了。这一年,韩王然得病身亡,太子韩安继位。韩然死后,谥号为“桓惠”,后人称他韩桓惠王。
韩王安即位,也没带来任何新的起色,韩国在衰亡的道路上急剧地滑落着。韩非为宗国衰亡而忧心如焚,但也没有任何办法。他的学说不为韩国所采纳,却不胫而走传到了诸侯各国。
秦王读到了韩非的文章,便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
得知《五蠹》为韩非所作,秦王急于想得到这个人,便让李斯派人去请韩非入秦。李斯知道韩非的才华,害怕他来到秦国会得到秦王重用,进而妨碍了自己的前程,便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他一心只是为了韩国。臣下以为,韩非是不会心甘情愿来到秦国的。”
秦王说:“那寡人迫使韩国交出韩非来。”
于是,秦王命令秦军去攻打韩国,声言要求把韩非送到咸阳来。
韩王一直不能重用韩非,等到秦军攻打得吃紧了,这才派人请来韩非,让他出使秦国,以解救韩国眼下的危局。
韩非奉了韩王之命,携带着自己的著作,匆匆启程前往咸阳。
韩非来到咸阳,上朝拜见了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亲切地拉着韩非的手入座,两人相谈甚欢。韩非叙述了自己的学说,引起秦王的强烈共鸣,仿佛伯牙遇到钟子期,韩非终于得到知音赏识。
两人相谈之后,韩非献上自己的著作,都有五十多万字。秦王看了非常满意,便要他留在秦国做客卿。
韩非留在了秦国,向秦王上书进言,劝谏他不要攻打韩国。上书大意是:
韩国事秦国三十多年,在外为秦国的屏障,在内为秦国的仆人。只要秦国出动精兵开疆拓土,韩国便出兵助战。韩国因此得罪了各国,而功劳都归于秦国。而且,韩国向秦国进贡服役,与秦国郡县没有两样。现在,为臣私下听说权贵大臣计议,将要出兵讨伐韩国。大王可知:如今赵国聚集兵马,收养合纵徒党,打算联合天下兵马。他们到处宣扬,只要秦国不削弱,那诸侯必定亡国。他们准备向西实现削弱秦国的意图,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了。如今放下赵国的祸害不管,却去讨伐内臣一般的韩国,那天下各国都明白赵国的计划了。
韩国是个小国,而要回应各国的四面攻击,君主受辱,臣子劳苦,君臣上下共同忧患很久了。构筑工事,防备强敌,储备物资,加固城池,用来防御坚守。现在去讨伐韩国,不可能一年灭掉它。只攻取一座城邑就退兵,那秦军就会被天下各国所轻视,他们就要来摧毁秦军了。韩国背叛秦国,魏国也会响应,赵国把齐国作为后援,这样一来,就是以韩国、魏国去资助赵国,赵国又借助齐国来巩固合纵联盟,从而与秦国一争高下。这是赵国的福气,而是秦国的祸害啊。
以贱臣的愚计:派人出使楚国,用重金收买大臣,说明赵国欺骗秦国的手段;派出人质来稳住魏国的心,使韩国跟从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即使与齐国抱成一团,也不值得忧虑了。打败赵国、齐国之后,只用一封檄文就把韩国平定了。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臣下的计策!如果去讨伐韩国,而使合纵各国钻了空子,那可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秦王看了上书,让大臣们讨论韩非的计策。
李斯非常妒忌韩非,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为了驳倒韩非的说法,他在油灯下苦熬了几个晚上,也给秦王写了上书。大意是:
臣下认为,韩非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秦国旁边有个韩国,就像人的心腹有病一样。平常已经很难受了,如果居住在潮湿地方,病根不能除去,在急忙快跑时,病就会发作了。虽然韩国向秦国称臣,但也还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假如现在突然发生事变,韩国是不可信赖的。韩非出使秦国,未必不是以他能保存韩国,从而在韩国取得重要地位。他华辞巧辩,欺诈算计,想从秦国获取利益,为了韩国利益来游说陛下。
臣下看了韩非上书,他修饰邪说,辩辞华丽,很有才华。臣下担心陛下被他的辩说迷惑而听从他的邪说,因而不能详察事物的实情。如果依臣下愚计:秦国发兵而不说讨伐哪个国家,那韩国执政的人就会把事奉秦国作为策略了。臣下请求去见韩王,让韩王来秦国朝见大王;大王见到韩王后,就把他扣留下来,然后召唤韩国的大臣,用韩王与他们做交易,那韩国就会割让大片土地。接着命令蒙武出动东郡的兵马,在边境集结军队,而不说攻打哪里,那齐国人就会惧怕,而听从荆苏的劝说。这样,我们兵马未出而威慑了韩国,齐国也被制服了。诸侯各国看到后,赵国吓破了胆,楚国狐疑不决,必定会有归服秦国的打算。楚国按兵不动,魏国不必担忧,那诸候各国便可以逐步吃掉了。希望陛下审查愚臣的计策,不要疏忽了。
秦王看了李斯上书,便派了李斯出使韩国。
韩王知李斯不怀好意,便不肯出面接见他。
李斯在新郑滞留多日,始终没有见到韩王,就写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