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与素荣提着灯笼往回走,在游廊尽头看见个宽袍广袖的身影,原来是爹爹。郗拙示意素荣先走,对虔意道,“陪爹爹走一走吧。” 父女之间,有时爹爹公事多,甚少能安安静静地聊一聊。而父子之间抵牾常常需要有人从中调和,彼此都是有性格的,又长着一样的骄傲,你不问我不说,长此以往,缺乏沟通,难免有些生疏。 她知道爹爹是来问二哥的事,让素荣先回去了,自己跟在爹爹身后走。草木渐有葳蕤之势,步履之间只能听见纷沓之声,多了些心平气和。 爹爹试探着问,“他都与你说了?有说他的打算吗?具体要往哪里走,要去干什么?” 虔意说没有,“并没有多问,只是说要与何九郎一道往南边走。我看他出去走一走很好,纵然这次落榜,这呆试又不是只能考一次。” 说完才后知后觉,“他已经在孃孃面前说了?孃孃也同意?” “还呆试,净取些新鲜名字。” 爹爹略一蹙眉,袖手没和她计较这个。纵然在外坦荡利落,碰到家里的事总还有些踌躇,忍不住叹了口气,“起先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头,他走之后我们又在萱寿堂陪老太太说了会话,劝我们让他出去走一走,比在家里强。文章写得不合时宜,可以再改再写,何必灰心丧气。我们并不是不准他去,他有自己的主意,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我们都很欣慰。便是当他心中积郁,只当他出去开阔心怀都无所谓,不差这些路费盘缠。你娘娘就怕他看过榜后,心中不平,久而久之在外头无人开解,成了死结,那就自误!” “他不会的。” 也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她敢这么说,“爹爹为什么不去和二哥好好谈谈呢?好与不好,都心平气和去与他谈谈。您起先并不是来找我走一走的吧?都到这里了,再往前走几步,还打什么退堂鼓。” 爹爹没好气哼了一声,“你管你老子。” 埋头走了两步,才顿住步子又折回来,把手里的灯笼递到她手上,“我走错路了,你提灯笼回去吧,别摔了崴了。” 虔意哧一声笑了,转过身,看着爹爹的背影,嘴角才抿起来,却又停滞住。 游廊窄窄,时而风移影动,这么些年爹爹总是走在前面。 除了身上一身公服的颜色随着时间的重叠而有所变化之外,其他好像并没有什么分别。也就是在刚刚,今时与彼时重叠,鬓角的细微斑白也似春草,却不向绿蓬勃。 她于此敏感地嗅出几分新变,仿佛自己也站在断层之中,却对究竟是何时断裂一无所知,行及至此才听得崩坏之后的回音,无法修补,只能一任生苔,生出几分难以言说的眷恋,积攒余埃。 郗混是在一个春和时节离开汴京城的。 那天刚好是传胪之日,新科进士们风光无限,自此成为天子门生。 也有人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这座城。 集英殿前皇帝临轩,文武百官依次侍立,皆公服着身,冠翅衡齐,执笏侍立。天气晴好,照进垂拱殿两侧的花窗,映射着绵渺的金粉灰尘,修饰典丽,令人深信其上着通天冠黑边绛纱袍金玉大带的天子是为政以德恩被天下的圣人。 知贡举端立下首,新科进士们浩浩荡荡云集殿前,归所有序,寂静无声。 知贡举唱名罢,军头司矗立在殿陛,雄浑嘹亮的声音依次向外传,深涌着千百年无数士子最高的荣耀与信仰,被呼者应声出列,朝天子作礼,素底黑缘,宽袍大袖,缓缓拜下,再起身便端的是新科进士,天子门生。 汴河边来来往往,今日比旁日要热闹些。许是生意好,人人脸上都挂着几分笑。 郗混与何郁各自在堂上辞毕,爹爹、大哥哥、四哥哥都参加传胪大典去了,清早整理好仪冠出了门。不少世交人家皆有儿郎中举,这几日都有帖子来往,要宴请酬答。孟夫人这两天忙得脚不沾地,顾着和管家娘子核对着谁家要送怎样的礼,谁家要随几日的宴,一时抽不开身。惟有祖母带着虔意,并她们姊妹几个,把他送到汴河边。 早已和船夫商量好了,小厮们正忙里忙外,把几个大箱子运到船上去。一开春了暖和得快,晴了好一阵子,渐渐换下了夹棉的褙子,改作暗花绸,人对于时节岁序的感知,往往就在脱换之间。 祖母顾着叮嘱他,“及到南方去,大可以回潍州老家看一看。家里虽派人去给你大伯父报信,总归家里去个人,更欣喜些。南方天气湿热,不比北地,随身之物要小心受潮发霉,放了晴就拿出来翻晒,再添置也不如家里做的合身。在外客不必在家,顾着你的人少了,男儿当要自立。” 郗混含笑地听着,等祖母说完,方点头温声答句知道,又嘱咐虔意,“山高路远,我不能在祖母爷娘前久侍。烦请大妹妹时时问高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