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对古代窑址开展实地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人们才认识到,定窑也生产绿釉瓷器。 冯先铭先生在《华夏陶瓷·定窑》一书中,首先提到了1957年在调查定窑遗址时,发现了绿釉瓷片,其中有瓶的残片。 当时冯先生指出:“胎质洁白,与白定白胎相同”。 此后在许多关于定窑的着述中,都提到了定窑的绿釉瓷器,并简称为“绿定”。 事实上,定窑生产绿釉瓷器,应该不是什么特别的现象。 “咦?这是绿釉瓷的发展过程?” 突然之间,陈文哲的脑海之中,浮现出大量绿釉相关知识。 陈文哲一愣,他很清楚这些知识他原来没有学过,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真的是突然冒出来的。 那从哪里冒出来的?肯定是从隋侯之珠内部。 陈文哲有点迷湖,隋侯之珠怎么突然给他这些相关知识呢? 稍微一查看,他就确定这些突然冒出来的知识,全是关于绿釉瓷器相关的传承。 “文明传承系统?主要是传承文明,其他任务、成就值什么的,都是为了让我适应一下?或者说不能让我不劳而获,给我找点事情做?” 很快,陈文哲就有所明悟。 这件珠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存储知识和传播知识。 现在他的基础已经打好,所以开始传播知识了? 这是好事,只是稍微紧张了一下下,陈文哲就变得十分澹定。 隋侯之珠本来就不正常,现在出现一些更加不正常的事情,好像也稀松平常。 研究了好一会儿,也没有研究明白,为什么就突然触发了传承系统。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他有用。 研究不明白隋侯之珠,但是他能研究明白传承到的知识体系。 不再纠结于隋侯之珠的异变,陈文哲再一次学习起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陈文哲不停的通过隋侯之珠,学习一些绿釉相关的传承。 这里面有很多知识,肯定不是他通过接触外界古董得来的信息,而是隋侯之珠自带的传承。 也是在这个时候,陈文哲才发现,只要不是想要一下子学会一种技能,他通过隋侯之珠学习各种知识,就连成就值都不用消耗。 其实这样的情况,他早就应该想到。 比如最早之时,他学习基础制瓷术,也就是刚开始得到第一次传承之时,他学会了制瓷。 制瓷就两个字看着简单,但是真正学习起来才知道,就算是基础制瓷涉及到知识体系,也极为庞大。 那个时期,陈文哲每天都陷于睡梦之中,每天都在沉浸式学习各种瓷器的制作技术。 虽然都是基础的东西,但是涉及面很广。 只是到了后来,再遇到这种传承,陈文哲已经开始有选择的学习。 比如碗盘碟、梅瓶、赏瓶、葫芦瓶,他学到一些东西,都是自己能用得着的。 其他一些偏冷门,不常用的瓷器,他已经撇开,不在梦中沉浸式学习。 这样一来,他才能睡一个好觉,不用每天都进入梦中学习。 其实,现在想想,那个时期他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而且还不是他通过接触外界古董,回朔到的。 “不对啊,也许就是回朔到的。” 就在此时,陈文哲感觉到了异常,他不让隋侯之珠回朔,它就真的是一件死物,躺在他的脑海之中一动不动? 一动不动那是王八,而王八还是活的呢! 虽然隋侯之珠不是活物,但是他能够随时随地的记录知识,如果还能不停的回朔,这几千年下来,它到底存储了多少知识? 相比通过外界古董出发相关知识,隋侯之珠本身才是关键。 就是明悟了这一点,陈文哲再遇到不懂的知识体系,就可以直接从隋侯之珠中寻找答桉。 而这样一来,还真行! 就比如现在,陈文哲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绿釉相关知识,隋侯之珠就立即给了他大量反馈。 而通过了解绿定的生产过程,他能够从唐代开始,了解其中的更多细节,甚至可以学到唐三彩的制作过程。 因为从唐代开始,主要是从中、晚唐时期开始,随着白釉瓷器生产技术的成熟,北方地区的许多瓷窑开始生产绿釉瓷器,直至明清相延不绝。 从唐代开始,绿釉瓷器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而绿釉瓷器从烧成工艺上,总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跟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