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卖葫芦就没其他挣钱的门路了。农民收获的粮食不是遇到特殊情况是不卖的,除了向地主交租和上交皇粮,余下的粮食能顾住吃饭也就不错了,农民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多余的粮食,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往用野菜麸皮充饥。
村庄里很早以来就有种植葫芦的传统,除了好田地耕种粮食以外,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不长粮食的荒地都种上了葫芦。种葫芦不需要好田地,越是坑坑洼洼、烂砖头烂瓦块儿成堆的地方,葫芦越是长得旺盛,而且不需要施肥不需要锄草。当葫芦的藤蔓开始疯长凑合搭个架子就行了。葫芦藤儿横七竖八缠绕在架子上,开过乳白色的小花儿,青涩的小葫芦就结满了整个架子。大小葫芦悬挂在架子上,直到秋后一身绒毛的青涩小葫芦长成了光溜溜的深绿色的大葫芦,架子被沉重的大葫芦压得承受不了,农民就可以采摘了。采摘后就可以把带着秧儿的成熟的葫芦,挂在向阳的墙上或挂在大树上晾晒了。晾晒一些时日,葫芦就变得周身布满了暗灰色的斑点,葫芦上就像镀上了一层金黄色。金黄色的葫芦若是淋了雨或湿了水,就会变成豆黄色。以后这种豆黄色再也不会有任何变化了,会一直保持在葫芦的毁灭,除非人为地漆上别的颜色。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像这种耐旱耐荒的植物,是专门儿来惠及黄河滩的老百姓似的。
由于黄河经常发大水,村民们为了大水来时不被淹死,就把浮力很强的葫芦作为救生工具,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几个大葫芦。有的讲究人家,还把葫芦刷上好几道清漆,外面用细麻绳编织的网套兜着。读书识字儿的人家,有的还在葫芦上刻上诗句或俚语,给土里土气的葫芦,增加了一些文化元素和浪漫情趣。有的爱在黄河里讨生活的人儿,还把一些葫芦捆绑成葫芦筏子。这种葫芦筏子虽然没有羊皮筏子结实耐用,但要简单经济一些,浮力一点儿也不比羊皮筏子差。葫芦除了这些用处,锯开还能当做舀水的瓢,葫芦庄村民家里舀水的工具几乎都是这种葫芦瓢。要是把葫芦填充进火药安上炮焾儿就是一个大炸弹,对付攻寨抢劫的土匪就派上了用场。好看好玩的丫丫葫芦是有酒瘾的人的最爱,也是游医郎中装药的盛具。
葫芦庄肚里有墨水儿的人儿还编了几句村谚俗语:
葫芦庄里有葫芦,大小葫芦用处多。
大的葫芦帮凫水,捆成筏子斗漩涡。
葫芦装进黑火药,土制炸弹保村落。
丫丫葫芦虽然小,医病郎中能装药。
冷天盛酒能保温,热天灌水能解渴。
葫芦庄这个村名没什么不好听的,但说起来有点儿绕口。有时候人们干脆把“葫芦庄”叫作“古寨”。说起“古寨”,村里村外的人们也都知道说的就是“葫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