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呆愣在原地的十几个人,曹化淳压根就没搭理这些人。
福王的这一跑,让他们的言语瞬间苍白无力起来,就算有人被说的怀疑心动,此刻也不敢贸然行事了。
因此,他也就让福王留在自己身边。
“咳咳!”清了清嗓子,曹化淳开始说起来:“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徐光启处置藩王之事,虽事出有因,但却多有不便,致使质疑者众多,政务不畅,周转不通,故为正视听,以释削藩非徐光启私人之举,乃朝廷之公务。”
“故而朕特下此旨意,以定国事,是为定国是诏!”
定国是诏四个字一处,所有人皆是心中一禀,似乎这个大典又要出什么幺蛾子了。
百官们聚精会神的看着,很多年轻一些的官员,纷纷觉得这个早朝没白来,先是看了一处削藩的大戏,然后又近距离看了一处类似闹剧的宫廷政变,随后又有意外节目,当真是精彩纷呈,扑朔迷离。
“有明二百载以来,阁臣渐强,而后有六部和阁臣之争,争端稍熄,又有内阁和司礼监之争,其争端之惨烈,未有所闻。争端既起,则政令不行,前有唐末牛李之争之酷烈,后有宋末党同伐异之残忍,殷鉴不远,
大明当鉴之慎之。”
“有此弊端,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唐宋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故今日朕降旨意,以定国是。”
“今特命内阁大学士为一品之职位,首辅正一品,次辅极其他辅臣几位从一品,内阁为朝廷之中枢,其他各部,皆为其麾下部众,惟命是从,不得抗拒。其内阁之机务,由阁臣每日上报,奏陈皇帝处理,帝不在,则司礼监代为披红监督,合议后方可成行。”
“内阁既分政务,内廷当分军兵,天下之兵马,咸归御马监之调遣,任命,而将作监掌装备,农作监掌后勤,司礼监则预机务,东厂锦衣卫阴司侦缉,擒拿不法。”
“内阁统领各部,通政司并入内阁,天下奏章,悉入内阁。各部之外,都察院、大理寺不在其中。都察院掌纠察、弹劾、监督之职,以规范内阁各部之执行,各科给事中统统并入都察院,以便上下沟通。”
“大理寺掌审判、立法、审核,天下凡案情决断,皆归大理寺,其他人不得干预。今后,都察院、大理寺皆当贯通天下,凡有衙门处,皆有都察院及大理寺。自此,国是定之,不
得更改,特通此谕,昭告天下,凡大明你臣民,皆许遵守,钦此!”
整篇圣旨其实字数比较多,相比之前只是定下一件事的圣旨,这封圣旨中的内容可谓繁多,内阁、都察院、大理寺、内廷,皆有涉及,可谓干货慢慢。
让以往挺多了口水圣旨,其他可以忽略,只听其中一两句的朝臣们,听得吃力不已,然而却没人放弃,一边听着,一边努力的记着。
这封圣旨其实还不能称之为圣旨,只是一封中旨,毕竟没有经过内阁的附签和票拟,但是,此刻却绝没有人来追究这些。
如此重大的旨意,有哪个内阁敢在其上附签,不怕被人戳脊梁骨吗?
不论这个人如何伟大,只要附签上去,阴谋论就会不断,就算一心为公,也会被人私下猜测,这就是人心。
如此迁钢独断的旨意,只能是皇帝的意思,而不能是任何其他人的意思,也只有皇帝本人才能下这个旨意。
当旨意念完时,整个朝堂都沉默了,没人说话,没人讨论,甚至连表情都没,他们都在默默体会这其中的内容和细微区别。
包括早已知道内容的徐光启等人,也是如此。
此时,无声胜有声!
“徐阁老,还不接
旨?”看了一会,曹化淳笑眯眯的冲着徐光启说道。
对他来说,这个大典早点结束的好,省的老师处幺蛾子,尽管只是闹剧,但闹剧出多了也不好,会让人笑话的。
还好这次没用邀请番邦小国来觐见,就连唯一恳请的倭国都给轰走了,不然岂不是丢人丢到海外去了?
“微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徐光启看了眼被曹化淳高高捧起的圣旨,微微叹息一声,然后整理了下衣物,便重重的跪了下去,行三叩九拜大礼。
“臣等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钱龙锡等人也跪了下去,其中,尤以钱龙锡的姿态动作最为标准诚恳。
他不能不怕啊,这些混账东西,要做什么根本没通知他,没通知也就算了,为什么要陷害他,其他人都弹劾了,偏偏他不弹劾,这不是明摆着说我和你们是一伙的吗?
问题是冤枉啊,本官和他们不是一伙的!
早在钱龙锡的态度满满转变,开始配合皇帝处理公务时,他和这些人就分道扬镳了。他想从皇帝的举动中夺得利益,而这些人却纯粹的想要对抗皇帝,掀翻今上的统治,真是脑袋有坑。
幸好本官没有跟着,不然今天这场闹
剧又会多出一个人参加。
希望能注意到本官的虔诚和迅速,不要将本官和那些人误以为是一伙的。
跪倒在地时,钱龙锡还小心翼翼的瞟着,想要看看自己的表现有没有落入皇帝的眼线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