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人选?
皇帝的话音落下,徐光启和钱龙锡两人就开始不断的思考,到底谁比较合适入阁。
入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资历、还需要人望,当然,这些放在朱由检这里来不太合适,这可是能中旨入阁的主。
相比这次也是如此,根本不需要朝臣同意,直接中旨入阁,唯一的要求,也就是符合这位主的心意。
想到这,钱龙锡眼底闪过一丝笑意,他知道给推举谁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总督京营绒政许大人,兵部尚书王大人,福建巡抚熊大人,都可以入阁。”
这几个人,都是皇帝下旨,特地请回来的,和其他几个尚书巡抚不一样,要是挑选入阁的官员,在没有比这三人符合皇帝的心意了。
这份名单一出,不仅徐光启愣住了,朱由检也愣住了,他狐疑的看向钱龙锡,不知道这家伙犯了什么病。
不是说他推荐的不好,而是太好,完全切合了他的心意。但正是因为太好了,他才怀疑,钱龙锡这是怎么了,以前还总是和他作对,现在却处处迎合着他来。
他到底是真的转变了阵营,站到了自己这边,还是只是伪装,想要让自己放下
警惕。
钱龙锡当然不是脑袋坏掉了,他只是觉得,自己以前太高调了,就算上位不太正当,但既然到了这个位置,就不要把自己放在和皇帝的对立面,不然那么一个大靶子,皇帝不找你麻烦找谁麻烦。
就算皇帝出台的政策和自己利益不和,也不要站在皇帝的对立面,暗地里抗拒就是,当然,若是有利可图,或者迫于形势压力,转变下阵营自然也可以。
比如这次漕工叛乱和漕运案件,就是这两点的体现。皇帝大军太犀利,再用叛乱搞事情就没必要,抛出漕运案件就是想要缓和下关系,表明自己这边认输了,以后不捣乱了。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暗地里怎么办,谁也不知道,毕竟钱龙锡只是一系列人利益的代表,能为利益进行争取,却无法安排下面人怎么做。
想了半天,朱由检也没明白对方到底想干甚,但至少钱龙锡释放善意的行为,他还是感觉到了。
“此三人甚合朕意,只是人数有些少了,不知可还有其他人选?”
还少了?钱龙锡微微有些吃惊,加上他,总共有四名宰辅了,还不够吗?
这次,钱龙锡就没什么人选了,他知道的很多人
斗殴被皇帝罢黜甚至爱牵连到了,而且,此刻正是缓和皇帝关系的关键时刻,若是就举荐一两个让皇帝不舒服的人,自己这短时间的工作岂不是白做了。
因此,钱龙锡沉默下来,没有再次开口。
倒是徐光启,举荐了一个人:“高阳孙承宗如何?”
对于自己的入阁,徐光启一点都不意外,皇帝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不过因为田庄事宜自己不好走,所以才一直压着,田庄步入正轨,从北直隶招募的秀才大都成长起来,陕西山西等地的秀才也招募了一批,后继有人,他才能脱身。
只是继任者还是要好好考虑下。
“孙承宗?”这个人名让朱由检恍惚了下,随即暗暗思索起来。
孙承宗的名声很大,后世《明史》对其非常推崇,号称辽东用此人,则女真无可攻破。
当然,明史什么尿性,大家都知道,上面说的话听听就好,真要是信了,那智商就需要去营业厅充值。
而真实的孙承宗呢,是东林党人,而且地位很高,在朝堂中的威望而已不错,非常等天启帝朱由校的信重,每次见孙承宗,天启总是称呼为老师,只是后来因为辽东战事,孙承宗被贬官回
家。
值得一提的是,明面上,‘辽人守辽土’的政策,其实是孙承宗提出来的。当然,实际是袁崇焕拟定的,然后通过孙承宗传达到皇帝面前。
当时的袁崇焕只是个无名之人,他写的奏折,可递不到天启面前。
天启朝政波云诡异,而且朝臣对后宫的事情,插手很深,对于为何孙承宗会提出明显形成尾大不掉军阀的‘辽人守辽土’政策,又为何被天启贬官,这里面实在是充满了疑团。
历史上,袁崇焕死后,崇祯曾经启用过孙承宗,但随后又将对方给贬斥下去,之后再未启用,不论朝臣怎么建议,都从来没启用后。
随后,女真入关抢掠,孙承宗在高阳抗击,最后全家死难。
对孙承宗这个人,朱由检并不了解,仅有的一点知识,也都是曾经看历史看过来的,但他觉得,这人虽然有才能,但显然并不很厉害,不然连续两代帝王,不会在困难时期,将其束之高阁。
“徐爱卿为何举荐孙承宗?”朱由检问道。
“威望,资历,能听取人言。”徐光启简单的说道。他的出发点很简单,孙承宗军事才能虽然不高,但能听得进谏言,也会综合采纳,用他为
宰辅,可以为镇山之宝,超尘没有异议。
徐光启言下之意,启用了孙承宗,其他的宰辅,你可以随便用,哪怕年轻也没什么,有老孙镇着呢。
朱由检一听,觉得有点道理,启用老臣孙承宗还是有些作用的,其余对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