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谟以吏部尚书身份入阁,按理应该卸任吏部尚书职务。这倒不是说怕工作太多给累着,实在是一人独相还兼任吏部尚书,实在是权利过于集中。
可是万历帝居然来了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但周嘉谟兼任两大要职,还给他又加了个西征军行军主管的帽子,主管钱粮调动。
许多大臣心里骂万历帝糊涂,不懂得帝王权术。只有万历帝自家知道自家事,他实在是无人可用。
这些年许多得力大臣跑到开荒团那边去了。原来的兵部尚书崔景荣、户部尚书李汝华就是明例。左都御史李鋕、阁老方从哲、还有天天怠工的兵部尚书黄嘉善,也都身在曹营心在汉,都位列九卿了,还天天闹辞职,不肯为国尽力。
万历帝断定周嘉谟没有二心。因为周嘉谟就吏部尚书职时间短,还没形成自己一方势力。更兼之年近古稀,估计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求个身后名罢了,多给他些随时可收回的权利怕从何来?
黄嘉善这个烦人的老家伙不玩活计就不用你。正好兵部侍郎杨镐跑回来了,万历帝不但没降罪他办事不力,反倒允了黄嘉善病休,由杨镐暂
代兵部尚书一职,来了个逃兵升官。
万历帝自己也过了把官瘾,把自己封为西征兵马大元帅。这有些不成体统了吧?许多大臣反对。
万历帝立刻责问道:“李易可以当司令,朕做元帅有什么不可以?”
跳出一个有情商的御史道:“陛下慎言。李易一个臣子,怎么可以和陛下相提并论?”
大臣们这才醒悟:原来不知不觉间,不仅大臣们觉得开荒团可以和大明分庭抗礼,就连万历帝自己也认为李易和自己比肩了。
万历帝脸色变得不好了。现在说这些话还有用吗?开荒团已经尾大不掉了,当初你们这些嘴炮干什么去了?算了,自己还是自强自立自信吧。
本来调动军需很耗精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就绪的。可是在周嘉谟这个握着官帽子的新阁老调动下,居然十分顺畅,真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一方面是周嘉谟能力确实强,另一方面也是这两年,大明借开荒团东风,国库可是丰盈。有钱好办事,出兵更是如此。
所有媒体都被万历帝这一手亲征震住了:明朝除了开国时期的朱元璋和朱棣,能打仗的皇帝可是稀罕物。一般皇帝
都是炼丹修道玩女人比较在行,这怎么出了一个敢上阵打仗的?
万历帝还自封兵马大元帅,这不是戏曲里的桥段吗?怎么走进现实了?
所有人都跌了一地眼球。
尤其是万历帝出征宣言慷慨陈词,大有朱棣当年天子守国门的精神。于是大明举国都被感动了,舆论风向变了。
本来这一次嘉峪关战斗士兵就作战英勇,军官表现也可歌可泣。无一兵一卒逃跑,全数与阵地共存亡,这样战例古今少见。这些人可歌可泣,应该大书特书。
可是大家乍闻噩耗内心震惊,都忙着骂贪官骂皇帝了,没人顾得上这些人。如今看来,大明兵将也有好汉,貌似皇帝也不孬,看来是应该表扬一下。
这一回连开荒团境内的媒体都开始转舵了,谁都不吝惜溢美之词,褒奖皇帝,褒奖嘉峪关将士。
万历帝这个时候也回过味儿了:对啊,人家嘉峪关将士宁死不屈,这样事不褒奖,以后谁还给皇家卖命?
万历帝暗恨大臣们不想事,怎么就忘了嘉奖这些忠勇将士了?他就不知道错怪了这些大臣。你这又是西征又是换阁老又是通缉魏泽的,说不定哪件事就涉
及到这些大臣,谁能不心情忐忑?这么多大事短时间一起办,顾得上给嘉峪关死难者请功才怪呢。
皇帝提出嘉奖嘉峪关将士,大臣们没任何异议。毕竟古往今来为国捐躯都是应该大力歌颂的。最终议定赖茅被追升一级官职且世袭,赏白银五千两,绸缎两千匹。白杆兵秦氏兄弟各赏白银千两绸缎千匹。其他死难将士也封赏加倍。
这可是近年少有的大赏,万历帝难得大方一回,也算是千金市马骨,给其他活着的将士立了个样板。
万历帝和众大臣议定了随军和留守人员,杨镐被任命为副帅,起兵十五万,浩浩荡荡出发了。他却不知叶尔羌大军在武装到牙齿的开荒团眼里是土鸡瓦狗,在大明御林军面前可就不一样了。京师兵不是当年朱棣守国门的强兵。如果躲在城头守城,也许可堪一用。去刀刀见血临阵厮杀,那可就强人所难了。
万历帝这一回可算是自讨苦吃。
御林军来得不算晚,叶尔羌大军才冲出河西走廊。
这倒不是游牧民族马瘸了跑不快,实在是几个月不和西域通商,这里聚集了大批货物。叶尔羌大军抢得开心,任凭阿拉
汉怎么强调兵贵神速也没人理。你说咱们干什么来了?不就是抢劫嘛。这里就有好东西,还什么神速不神速的?难道让咱们再去打一个嘉峪关?
嘉峪关的英勇抵抗给这些士兵都造成心理阴影了,他们实在不愿意啃这样硬骨头。他们哪里知道这样硬骨头在大明凤毛麟角,只以为前程步步艰难,不如先抢个够本,享受个够本再说。
就这样耽搁了许久,万历帝的西征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