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明开荒团
  4. 第133章 两个决议
设置

第133章 两个决议(1 / 2)


见大臣们争得面红耳赤,万历帝忽然心血来潮,觉得自己怕是有了一个重获民心的机会。

万历帝道:“李易这个人话说得冠冕堂皇,内心藏着见不得人的心思,就想着能不失民心兵不血刃的侵占我大明土地。所以向开荒团借兵,无异于拱手让出西部的土地,这话休提。”

左都御史张问达出班反对:“陛下,叶尔羌大军入境,河西走廊沦陷,山西震动,山河势危。开荒团毕竟是我汉人一脉,必不忍看黎民涂炭,向开荒团借兵是唯一解困良方。”

自从李鋕告病退休后,张问达就接替了左都御史之职。张问达也是亲开荒团一派,他的话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咱们既然无力收回河西走廊,不如当机立断求助开荒团。就算开荒团有异心占了河西走廊不还,怎么说也是汉人一脉,总好过便宜异族。

最近媒体和民间都在强调大汉这个概念,并且为大汉做了很多注脚。这正是李易最希望看到的事,毕竟淡化皇权才能给开荒团一统铺路。

强调大汉这个词,自然让万历帝十分不喜。本来率土之滨都是王土,强调的是皇权。现在走

上了岔路,去强调什么大汉了,说什么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不是有德者居之那一套吗?这些大逆不道的家伙把皇权放在什么位置?

万历帝不满的看了张问达一眼,暗道你是我一手提拔上来的,别人混淆视听也就罢了,你这浓眉大眼的怎么也叛变了我,跟着起哄呢?你张问达又不是傻子,总强调大汉,那我这个皇帝位置是不是李易这个汉人也可以大大方方坐了?衮衮诸公许多人和开荒团有利益牵扯,说话居心叵测。你左都御史就应该站稳立场,义正辞严,怎么也随声附和?真是让人失望。

万历帝皱了皱眉,一咬牙把自己想法抛了出来:“开荒团之所以纵横捭阖,在于李易事必躬亲。如今听说李易不避风险亲自去了日本,朕也想效法,我京师御林军兵强马壮,朕打算御驾亲征。”

万历帝不是心血来潮贸然说出的这话。他是个天天看报的达人,报上言辞凿凿,说攻打大明的不过是西域三十万杂牌军。虽然大明得到的信息是虎狼之师,可是万历帝不信。大明军方向来夸大其词,试想叶尔羌人打几千人防守的嘉峪关就

用了一个多月,这就说明战力不强。

既然战力不强,自己能不能御驾亲征?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京师御林军兵强马壮,肯定比叶尔羌那些牧民兵厉害得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些年朝廷的供养也不能白费了,让这些人出力的时候到了。

更何况西部军队因为主帅魏泽逃跑军心浮动,很可能会兴起逃跑潮,情势十分危急。现在破局就需要一面大旗,皇帝亲征就是最大的一面旗,最能振奋军心。万历帝当年主持过三大征,主持过抗日援朝,主持过抗金抗蒙等一系列大战,如今人虽老血未冷,更何况最近身体状况好转,更让他有了雄心。

“什么?御驾亲征?不可不可!”打酱油的首辅方从哲都看不下去了,出班道:“万岁,您忘了土木堡之变了吗?”

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就曾头脑一热玩了个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朱祁镇也以为御林军能打,结局是一帮没上过阵的士兵见血就晕,哪有什么真正战斗力?

如今京师大军看着兵强马壮,那都是表面。当年李易之所以能血屠京师,就是这帮家伙临阵脱逃,自相冲突。不

然两万甲兵硬冲也把李易那千八百人踩死了,何至于被放羊一般驱追杀?

带这帮人和穷凶极恶的叶尔羌大军开战,怕是要走当年土木堡覆辙。

吏部尚书周嘉谟不同意方从哲的观点,出班奏道:“陛下,臣略通军事。如今西部大局动荡,放眼朝廷,实在没有能一举稳定局面的人。陛下御驾亲征不用亲冒矢石,危险不见得大,收益却极大,臣赞成。”

周嘉谟曾经主持过两广军务,后又担任过兵部右侍郎,深悉兵败如山倒的道理。如果朝廷再犹豫寡断,很可能西部士兵纷纷弃城逃跑,到那时所谓的坚城,不过是一堆土而已,连带着京师也要危险了。御驾亲征也是解决当前局面的良方。

周嘉谟作为吏部尚书,自然有一帮铁杆马仔。这些人见周嘉谟附议陛下,原本有别的心思的也立刻端正态度,站到了周嘉谟一边,纷纷出班赞成万历帝提议。

方从哲回头看了一眼,他是阁老,可惜是要随时退位的阁老,所以没有后援团,让他不由得感慨世态炎凉。

方从哲冷眼看周嘉谟。周嘉谟最近蹦跶的欢,是最有可能取代他入阁

的大臣,也难怪拥趸者众多。不过方从哲高高在上多年,对大明官兵什么德性一清二楚。心中暗骂周嘉谟糊涂:边军没战斗力,京师部队就有了?这些老爷兵上了战场,万一掉头就跑,和万历帝比谁腿脚快咋办?看来阁老位置烫屁股,万万不能再留恋了。

方从哲也不再规劝万历帝,俯伏在地道:“陛下,老臣一直病体缠绵,心虚气短,恐时日无多,实在无力署理内阁。请陛下允许老臣告老还乡,能埋骨桑梓。”

方从哲求退也不算一日两日了,万历帝真是有些腻歪了,这样议论大事的场合扯个人问题烦不烦?万历帝干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