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一心为即将到来的小范围出兵北伐做着紧锣密鼓的准备,筹粮备马成为了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在这关键的时刻,杨仪站了出来,协助姜维共同应对这艰难的局面。
杨仪此人,心思缜密,调度后勤之事经验颇丰。姜维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有杨仪相助,当能增添几分胜算。
姜维将杨仪请到营帐之中,二人相对而坐,姜维一脸凝重,开门见山地说道:“杨兄,此次北伐筹粮备马之事,关乎全局,吾等责任重大啊。”
杨仪微微点头,神色严肃地回应:“姜将军放心,吾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只是如今局势复杂,困难重重,需从长计议。”
姜维皱起眉头,忧虑地说道:“吾深知国内粮草储备本就有限,加之连年征战,百姓负担沉重。若要筹集足够的军粮,实非易事。”
杨仪沉思片刻,分析道:“将军所言极是。但可先从各地粮仓调配,同时向大户借粮,承诺战后归还。再者,鼓励百姓捐粮,给予一定的赏赐。”
姜维闻言,微微颔首:“此计可行,只是向大户借粮,恐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杨仪轻捋胡须,说道:“吾等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知他们北伐乃为兴复汉室,保家卫国,若成功,他们亦将受益。”
姜维站起身来,双手背后,在营帐中踱步:“杨兄,那马匹之事又当如何?”
杨仪思索片刻,道:“马匹可从军中现有战马中挑选优良者,再从民间收购。同时,派人前往周边部落交易,或能获取一些良驹。”
姜维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着杨仪:“好,就依杨兄之计行事。吾这就派人去办。”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从各地粮仓调配的粮草数量远远低于预期,大户们对借粮之事多有推脱,百姓们虽有心捐粮,但自身也并不宽裕。
姜维心急如焚,再次与杨仪商议。杨仪宽慰道:“将军莫急,吾等可加大对大户的劝说力度,同时派官员到各地督促筹粮。”
姜维握紧拳头:“也只能如此。吾亲自去与那些大户交涉。”
姜维带着一队亲兵,逐一拜访大户。在一家大户门前,姜维义正言辞地说道:“如今国家危难,北伐在即。若汉室不兴,你等财富亦难保全。借粮于国,功在千秋。”
大户面露难色,却在姜维的威严之下,不得不答应借粮。
在筹粮的同时,收购马匹也遇到了阻碍。民间马匹数量稀少,且品质不佳。前往周边部落交易的队伍,也遭遇了其他势力的干扰。
杨仪得知情况后,对姜维说道:“将军,吾等需另想办法。或可从军中抽调一些年轻力壮的士兵,加以训练,使其成为骑兵。”
姜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此计虽缓,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经过多日的努力,粮草和马匹的筹备工作终于有了一些起色。但距离姜维心中的目标,仍有差距。
此时,朝廷中反对北伐的声音再次响起。有人上书刘禅,称姜维筹粮备马之举劳民伤财,恐难有成效。
姜维听闻此消息,悲愤不已:“吾等一心为了国家,却遭此误解。”
杨仪劝道:“将军,莫要灰心。吾等只要做出成绩,自能堵住悠悠众口。”
姜维深吸一口气,说道:“杨兄所言极是。吾等当更加努力,早日完成筹备工作。”
在姜维和杨仪的不懈努力下,粮草和马匹逐渐筹集到位。但他们二人都清楚,这只是北伐的第一步,未来的路依旧充满艰难险阻。
一日,姜维与杨仪站在粮草和马匹前,姜维感慨道:“杨兄,此乃吾等心血,只盼能为北伐奠定基础。”
杨仪望着姜维,坚定地说道:“将军放心,有此基础,北伐有望。”
就在他们准备将粮草和马匹运往兵营之时,突然传来消息,曹魏军队在边境有所异动。姜维心头一紧,深知局势愈发紧迫。
他望着远方,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如何,此次北伐,定要破敌,复兴汉室!”
杨仪站在他身旁,同样神色坚毅,二人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
筹粮备马之事虽历经波折,但总算有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