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呵呵,因卫府已向袁本初示好,故其人并非不可收场也。”
赵旻微笑颔首。
“正是如此!诸君不必为此忧虑,我等之意,本就为迫使袁本初主动结盟而出兵,而非当真攻伐其人。然则…
公瑾所言极是,我请右将军(赵云)率1万骑兵接应3将。此外,我再令魏府君、羊府君保障粮道通畅,如此则万无1失!”
赵旻这番话1出口,荀攸、刘晔、周瑜3人纷纷颔首作揖。
“此乃良策也,主公英明!”
钟繇与董昭对视1眼后,起身向赵旻行礼。
“主公,愚以为,出兵之前,当问明儁乂将军,黎阳而今驻兵情况如何。”
张郃这才想起,自己要说的,正是黎阳城的守备情况。
为何他们提起黎阳城?
因为…
贾诩、赵旻不谋而合,皆欲渡河突袭黎阳城,以此向袁绍,不,准确来说是向袁绍麾下的河南集团亮出肌肉。
尽管,苟哥对袁绍更深层次的推测及反制手段,就连贾诩都未看穿。
汉末的黎阳城,隶属于冀州魏郡。
黎阳城,在后世的浚县;白马城,则在后世滑县,在汉末黄河未占兖水,也就是济水河道之时,两城隔黄河而望,相距不过34十里。
实际上,白马城距袁绍的治所邺城,也绝对超不过3百里。
1言蔽之,黎阳若被赵旻突袭成功,袁绍便相当于失去了前线重要据点,邺城之恐慌可想而知。
那么问题来了!
张郃迫不及待地起身,向赵旻行礼道。
“黎阳城驻兵至少有3万,主公若欲突袭黎阳,务必要出其不意方可!”
赵旻颔首后,突然问张郃。
“若我军今晚便突袭黎阳,儁乂以为如何?”
张郃直接石化。
因为,许都距黎阳不但有近5百里,而且中途隔着1条大河(黄河)。
此刻已是巳时中,也就是上午十点钟。
赵旻却说今晚发动突袭…
这…这怎么可能?
于是张郃期期艾艾道:“主公,许都距黎阳…”
赵旻挥了挥袍袖。
“儁乂不必考虑距离远近、如何抵达等事,儁乂只需告知我,若我遣1万铁骑今夜突袭黎阳城,是否可在1夜之间将其攻下即可!”
张郃迅速冷静下来。
身为河北硕果仅存的唯1庭柱、独力挑起河北军事大梁的张郃,这两年的成长速度委实惊人。
是以其人仅略作思索便果断摇头。
“主公,恐不可也。黎阳城内尚有3万守军,即便某等骤然夜袭黎阳,某恐亦难以卒(同猝,即快速之意)破城也。1旦惊动守军,则某等将更为被动。”
按照常理而言,赵旻想要成功奇袭黎阳城,成功的概率极低。
因为无论如何,黎阳城内终究有3万守军。
但是!
打仗从来都不是数字游戏。
只见赵旻摇摇头不以为然道。
【作者题外话】:《魏书袁绍传》的写作方式,体现出很强的时代背景。
它对袁绍的历史功绩罕有涉及,反而夹杂大量的负面描写,围绕田丰、沮授的事迹,不断强调袁绍的昏聩与刚愎。
理由也不难理解。袁绍作为曹操的“驱除对象”,理所当然会被作为反面案例书写。
驱除者,1代之所因所胜也。凡断代史书,列所因所胜,皆在列传之首。--《3国志知意》
如果仔细梳理《袁绍传》,会发现其谋主沮授,在该卷中的形象明显失真,这无疑是曹魏官方的刻意行为。
其目的…呵呵,不言而喻!
《魏书袁绍传》中的沮授形象,与田丰颇有些相似。
袁绍曾经是河朔霸主,也是曹操旧日的主公。
因此曹操得势之后,为了宣扬法统,便必须要对袁绍进行污名化。
(袁绍)方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曹)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为袁绍檄豫州》
这番话,已经将袁曹2人的关系,说明得再明白不过!
曹老板,不过是袁董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说得直白1些,就是袁绍的鹰犬爪牙!
《魏书》中的《袁绍传》,基本可以视作田丰与沮授2人的“附传”。
其写作方式,是通过论述沮、田2人的“英明忠诚”,来反衬袁绍的“昏聩短视”,借此将袁绍塑造为1个愚昧的庸才。
于是乎,小学生们又信了!
对《3国志》而言,这种写作方式十分反常。因为纪传体史书,大抵奉行“隐恶扬善”的原则,往往会将与传主相关的负面案例,放在其他列传中进行书写。
举例而言,张昭的负面案例被放在《周瑜传》中,张郃的负面案例被放在《张飞传》中,郭淮的负面案例被放在《魏延传》中,马谡的负面案例则被放在《王平传》中。如此种种,不1而足。
类似袁绍这种,在本传中对传主直接加以贬斥的案例,并不多见。
以张郃为例,瓦口关惨败,在《张郃传》中被轻描淡写为“为张飞所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