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汉末雄风
  4. 第七十七章 辗转千万里,一朝定戎机1
设置

第七十七章 辗转千万里,一朝定戎机1(2 / 3)


昏君未果,反而为无道昏君所囚禁,无道昏君为1己私欲、冒天下之大不韪,先后妄想设伏、集举国之力全歼大汉军队,大汉军队出于自保,只好反击。

而大汉军队之战力如何,诸位皆曾亲眼目睹。是故,1切皆因无道昏君倒行逆施、朝廷大军不得已而为之也!

与老丈人心有灵犀的苟哥,再次适时表演。

其人表情无比沉痛愧疚,再次向乌孙人群作揖致歉。

至此,乌孙人已基本上原谅了真正的凶手苟哥,同时愈发痛恨那无道昏君。

最后,阿不满金朗声道。

“大汉朝廷为表歉意,愿无偿援助俺乌孙,为俺乌孙开垦良田、种植小麦及苜蓿,同时建立工坊参与互市。

此外,凡有勇士阵亡之家,1律赐良田2十亩、由大汉军队助其家种植小麦及苜蓿。”

在听到阿不满金最后1句话之后,原本悲怆、激愤的乌孙人们,暂时忘记了悲痛和仇恨,忍不住振臂欢呼起来。

源自于匈奴人的乌孙人,与其先祖匈奴人1样以游牧为生,不会种田。

直至班超建立西域都护府,乌孙人才在王城周边小范围种田…

但没有汉人手把手教,其收成可想而知。

甚至,即便多年经验积累下来,乌孙人也就只能种1种苜蓿这等简单易种、亩产还不低的作物。

但这不代表乌孙人不羡慕以农牧为生的大宛、莎车、龟兹等国。

游牧的乌孙人活动范围极大,且游牧生活有多苦,乌孙人冷暖自知。

综上,对于汉人不将乌孙当外人、无偿提供农业援助的行为,乌孙人是发自肺腑地感激。

话说回来,为了化解仇恨、建设乌孙国这1西域重要据点,苟哥可谓下足了血本。

别的不说,仅农具这1项,乌孙国缺口便极大!

以是故,赵旻不但急需运来大量农具,还必须尽快调来匠人、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冶炼工坊、就地生产农具。

因为乌孙国地处后世伊犁,该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金银储量也极高…尽管乌孙国金矿的储量远不及康居国。

总而言之,在阿不满金、苟哥2人的默契配合、思想宣传、各种算计之下,锅都被甩给畏罪自刎的乌孙国主;

而在乌孙人心中,大汉朝廷从凶手变成了大善人…

改变舆论导向、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之后,苟哥顺势取出自己对乌孙国开垦良田、兴修水利改造行动的设计初稿。

经过其人1番巧舌如簧、阿不满金继续添油加醋,乌孙人对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幻想和憧憬。

至此,苟哥的计策大功告成。

接下来便是新国王登基大典…

专注于安抚乌孙人的苟哥,始终未察觉,有1对美眸1直在脉脉凝视着他。

【作者题外话】:苟哥是真的狗啊!

乌孙人的习俗几乎与匈奴人相同,但乌孙人没有王庭,而有王城。

乌孙人的贵族、官吏,实则是各部落的头目。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曹植之死与卞太后仅隔两年。

曹植在太和5年(231)乞求入京,遭明帝拒绝;

其人又不识抬举地提出要“参军”,居然还提前获知了明帝的“亲征时间”,大为明帝憎恶。

被鸿胪所下发士息书,期会甚急。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骛驾,陛下将复劳玉躬,扰挂神思。臣诚竦息,不遑宁处。愿得策马执鞭,首当尘露。--《魏书十9陈王传》

虽然明帝对曹植的上疏“好文相答”。

然而翌年(232)再度迁徙曹植封地,将其徙至陈国。

其人真实态度可见1斑。

帝辄优文答报。其年冬,诏诸王朝6年正月。其2月,以陈4县封植为陈王,邑3千5百户。--《魏书十9陈王传》

写景抒情,借物言事,陈寿的春秋笔法,实在是高。

明帝对曹植“雄心不死”、“屡屡求兵”的行为、厌恶到发指。屡次削减曹植封地人户。

曹植名为藩王,麾下老弱残兵不过百人,僚属皆市井无赖,禁绝其与英俊交游。

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2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魏书十9陈王传》

明帝征兵,明知曹植“地狭人寡”,却故意从其封地征兵。

征到“无兵可征”时,又征发“士子”,即“士兵之子”。

曹植苦不堪言,上疏哀告,表示“士子”不过5百,于3军无所增益,且前后“士兵子女多次送交朝廷”,人户“已竭”。

是后大发士息,及取诸国士。植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复被取。--《魏略》

注意:士,即士兵。息,即子嗣。

疏奏的背后,反映出明帝对曹植这位野心不灭的叔父,深刻的猜忌心理。

也不能全赖曹叡。

曹植身为先帝朝“政治犯”,搁在唐宋元明清任何1个朝代,都断然活不到新君继位,恨不能曹丕继位当年就得“隐诛”。

靠着卞太后的“屡请再3”和曹丕的“天良未泯”,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