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汉末雄风
  4. 第一百七十九章 剽窃需缴费,惊闻母将归上
设置

第一百七十九章 剽窃需缴费,惊闻母将归上(2 / 4)


荀彧微微1笑:“长文,如何?”

陈群明显有些泄气。

荀彧向赵旻作揖道。

“阿旻,此番请你至此,乃某之意也。愚以为,你所提3学制可行,然长文坚持其人之9品官人法。故而,某请你前来品评。”

赵旻心如明镜。

荀彧之所以请自己至此,主要目的绝非品评“9品官人法”,而是借机与自己缓和关系,并极为隐晦地表明态度。

自己与刘协孰是孰非,荀彧又焉能不知?

于是赵旻笑着抱拳。

“3学制,乃基于书卷成本大降而创也,长文为陈公守孝,不知此事实属正常。”

言罢,赵旻简要说明了1下,何为3学制。

所谓3学制,指的就是县、郡、州3学。

这3学公开教授适龄男子儒家典籍及6艺,通过考核者可逐级进修,最后,州学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首都太学。

家境贫寒而天资不俗者,可申请县、郡、州补助入学。

这点自然会滋生腐败,但赵旻不怕。

太守、州牧,不可能因这等小事而与恶吏勾结。

这又不是后世大范围、高额度的助学金!

何况申请助学,还需要各县名宿耆老首肯。

那些人德高望重,不可能为这点儿小事弄虚作假。

所以,总体而言,此策可以顺利推行。

在太学学习的学子,由朝廷提供食宿及统1服饰,并严禁带仆客入内伴读。

太学校规赵旻已经拟好,主要目的是为了杜绝炫富、攀比各家身份地位,以及霸凌。

当然了,以东汉极高的道德底线来看,这种事儿发生的概率并不大,但赵旻必须防患于未然。

太学每3年招收1次学子,每年1小考,3年1大考。

小考、大考成绩名列前茅者,可直接下放到全国各县任幕职官,亦即各县诸主簿、曹官、县尉等。

成绩中等者可在出身郡县任教,当然,这也是事业编…虽然只是斗食;

这些人若执意做官,可去凉州边郡边县任幕职。

至于平庸者,则遣回原籍,重头再来。

所以,显而易见,赵旻这套选举制,其实是糅合了科举制的太学制。

其中科举的痕迹,简直不要太明显。

所谓县学,对应的是大明的童生;郡学其实是秀才;

至于州学…好吧,大汉有十3州,大明也刚好有十3布政使司…这不就是各省乡试?

大明通过乡试的举人们,进京参加会试;大汉州学考核合格者,进京进入太学…

历经隋唐、两宋,在大明臻完美的科举制,就这么被赵旻无耻地剽窃了。

赵旻狗贼,速缴专利使用费!

3学制与科举制的区别当然也有。

科举制秀才、举人都有功名在身,赵旻的3学…那真的只是纯粹普及教育。

说得粗俗直白1点:赵旻在白嫖!

但话说回来,不管是荀彧还是陈群,他们都不知道,真正的科举制不是白嫖。

举人甚至可以免税。

所以,赵旻为翁婿2人简要说明科举制…啊呸!3学制后,翁婿2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作者题外话】:赵旻这个厚颜无耻之徒,刚刚剽窃辛幼安填的1首《青玉案》,便又剽窃了大明朝那堪称完美的科举制…

他是真不知脸为何物啊。

历史上的陈群,确实是个没有节操的小人。

太丘长陈寔、寔子鸿胪(陈)纪、纪子司空(陈)群、群子(陈)泰4世,于汉魏2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时人为其语曰:“公惭卿,卿惭长。”--《博物记》

换言之,陈寔、陈纪、陈群祖孙3代,虽然名位日重,但节操却1代不如1代。

陈寔是陈群爷爷,其人为颖川4长之1。

所谓4长,指的是4名县长,万户之下的小县,县官为县长。

陈纪则曾任9卿。

陈群更是做到了3公。

“公惭卿,卿惭长”的典故,便如此来自张华《博物记》。

意思是颍川陈氏子弟的官爵职位日渐升高,德行操守却逐渐下降。

虽然《陈群传》极力褒扬传主的德操美誉,但从诸多旁证中,可以看出陈群是名士不假,却并非“无適无莫,雅杖名义”的贤良之人。

其人擅于见风使舵,党同伐异,与魏晋官僚别无2致。

陈群的站队本领十分出众,也因此能在乱世中游走于多方势力之间,最终在曹魏平步青云。

陈群早年相继出仕于刘备、吕布、曹操,以如此敏感的履历,却能在曹魏官居宰辅,可见他的确有过人之处。

刘备故吏中,陈登“降年夙殒”,也就是英年早逝;

袁涣“躬履清蹈”,也就是谨小慎微,时时谦让;

田豫、牵招乃至“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最终“位止小州,未尽其用”。

(陈)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魏书卷7》赞语

(田)豫位止小州,(牵)招终于郡守,未尽其用也。--《魏书卷2十6》赞语

相较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