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懿为代表的河北集团,与曹爽为代表的谯沛集团,实际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谯沛集团希望维护“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而河北集团则希望复辟“寡头共荣”与“门阀政治”,矛盾难以调和。
但此事的本质是利益之争,最终酿成惨烈的砍杀事件(249),也确实出人意料。
比如司马懿的铁杆盟友,彼时与其“同乘1车”的太尉蒋济,便公开反对杀害曹爽。
(蒋)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曹)爽诛,(蒋)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魏晋世语》
蒋济的心思不难理解。
曹爽掌权时,虽然对政敌多有打击,但手段相对温和,始终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因此马党得势之后,也不宜擅启杀戮。
但司马懿的真实心思,哪是蒋济这个赃官蛀虫所能理解的?
司马懿就是要趁此机会,篡夺曹魏国祚;如今刀斧在手,岂会放过天赐良机?
从历史的记载看,正始之变前,曹魏的耆老勋旧,大多数都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但在司马懿大开杀戒之后,他们便纷纷走到了司马氏的对立面。
其中李丰、许允、王凌,包括后来的陈泰、诸葛诞,都属于其中的代表人物。
从结果上看,冀州的耆老集团,实际是司马懿篡夺之始的工具。
而功成之后,对待那些不肯继续臣服自己的昔日盟友,司马氏也便视之若草芥,弃之若敝履;甚至不惜加以残害。
《晋书宣帝纪》1反常态,在帝王本纪的赞语部分,骂司马懿“内忌外宽,猜忌多权变,承忍死之托,无殉生之报”,最后大笔1挥,给司马懿定性为“前忠后乱”。
可谓入骨3分,发人深省。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晋书宣帝纪》
有趣的是,《宣帝纪》的赞语,是由李世民亲笔撰写。
考虑到唐太宗允文允武,功高盖世,可见司马懿之所作所为,在中古时代的英雄人物眼中,是何等不堪。
然而王沈狗贼,便连曹爽也秽为昏庸无能、4意妄为之辈,我呸!
3国之中,季汉和孙吴政治生态都存在严重缺陷,惟有曹魏始终坚持中央集权!
若曹叡能多活十年,或者曹爽能够不那么温和,再或者满宠晚死十年,哪里有司马狗贼们半分机会?
曹爽改革1旦成功,9品官人法哪里会沦为士族玩具?士族又焉能变成门阀?又怎么可能会有8王之乱?以至于5胡乱华?
3百多年乱世不生,我泱泱华夏将何等繁荣昌盛?百姓将何等安居乐业?
我呸!1群蝇营狗苟的鼠辈!
惜哉!悲哉!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