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年龄上看,司马懿集团基本属于很典型的“元老院”,资历高,年龄长,门徒党羽众多,势力盘根错节。
这群人物1旦勾结在1起,颠覆曹魏政权也就是势所必至。
后来的历史进程,也确实是如此发展。
接下来聊聊曹马两党的利益冲突。
曹爽代表着曹魏的保皇派,他们力主中央集权,搞君主专制。
正始改制,针对的主要便是曹魏的元老势力。
曹爽与夏侯玄在正始年间(240-249)曾发动诸多改革,矛头主要指向3点。
即地方“大中正”侵夺中央人事权问题,州郡县3级的冗员弊政问题,以及奢靡之风与服饰僭越问题。
但实际执行时,阻力重重,最终在门阀集团的干预之下,宣告失败。
关于曹爽改革的具体问题,可以参考《魏书9夏侯玄传》,非重点,不再赘述。
如果说曹爽代表的是新贵势力,那司马懿集团代表的无疑是耆老勋旧。
在这群元老们看来,家族利益、门阀利益远远高于国家利益。
而彼时的“国家利益”,其实就是“曹家利益”。再加上曹爽试图延续3祖的“以法御下”制度,得罪了众多曹魏勋臣,因此引来旧贵族们的极端仇恨。
比如蒋济,便公开宣称“日蚀之祸,始于曹爽改易制度”。
是时曹爽,丁谧、邓飏等转改法度。会有日蚀之变,诏群臣问得失。蒋济上疏曰:“塞变应天,乃实人事。”--《晋书日蚀》
如果说谯沛系是军功集团,那颍川系(荀彧、荀攸、钟繇、郭嘉、杜袭、赵俨)便是谋主集团,而荆州系(208)、汉中系(215)因为归降较晚,均不成气候。
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北系,则是曹魏阵营中最腐朽的政治集团。
其门徒党羽甚盛,政治取向极端保守。
袁绍的河北派中,审配狗贼就是例子。
其中代表人物有:崔琰、孙资、刘放、孙礼、蒋济、卢植之子卢毓(不肖子啊!)
河北系作为袁绍的政治遗产,风气僵化腐朽,其中以崔琰(冀州清河)为代表,长期阳奉阴违,最终被曹操赐死(216)。
有白(崔)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遂赐琰死。--《魏书崔琰传》
袁绍治下的河北门阀,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史不绝书。
乃至曹操初平河北(204),便大搞轻徭薄赋,收揽民心。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王沈《魏书》
同为河北系出身的孙资(并州太原)、刘放(幽州涿郡),3代受恩,入做宰辅。
但在明帝病重(239),欲将辅政大臣之位授予燕王曹宇为首的谯沛亲贵之时,2人便立刻撕下面具,篡改明帝遗诏,将司马懿加入辅政大臣的名单,最终引发篡国大祸。
(刘)放、(孙)资趋而往,复说止帝,(明)帝又从其言。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刘)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汉晋春秋》
孙礼(幽州涿郡)是明帝临终时,托付给曹爽的大将军长史(幕僚长),本应忠于曹氏。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孙)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魏书孙礼传》
但作为河北士族代表的孙礼,最终却背叛曹爽,投靠了司马懿;他还在处理“郡界纷争”问题上,公开站到了马党1边,拆曹爽的台。
司马宣王谓(孙)礼曰:“今清河、平原争界8年……”(孙)礼到,案图宜属平原。而曹爽信清河言……(孙)礼上疏……(曹)爽见(孙)礼奏,大怒。--《魏书孙礼传》
卢毓(幽州涿郡)是大儒卢植之子,曾公开与明帝唱反调。
彼时明帝欲恢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称“以名取士,如画地作饼”;但卢毓却公开称赞“以名取士”的优点,实际是对曹魏国策的反动,本质是在维护士族门阀的垄断地位。
(明帝)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卢)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魏书卢毓传》
蒋济是冀州士族领袖崔琰的门生,也是司马懿的好友。
他在中护军(禁军副官)任上卖官鬻爵、赃污狼藉,还笑称“工资太低,物价太高,赚点儿外快补贴家用”。当赃官竟当出心得,令人瞠目结舌。
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5百匹”。宣王(司马懿)与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1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魏略》
更讽刺的是,司马懿闻讯,又与蒋济“相对欢笑”。
可见这群曹魏元老,完全把“国家”当成了“自家”,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西晋建国未久便断祚夭亡,与统治阶级的糜烂,是不可分割的。
综上所述,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