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身为大西农民军中的“投降派”。
张同敞这位大明朝的忠臣,基于自身的立场,在听完李定国当众一番想要弃暗投明的豪言壮语之后,他自然对李定国大加赞赏,直夸李定国深明大义。
李定国的一番话,让张同敞明白贼窝里面也是有好人的,他对此番不辱使命的信心,更加充足。
而接下来,刘文秀、艾能奇等人虽然不像李定国这样激进地想要归顺大明,但他们也表示如今胡虏大肆入侵,闯王和义父接连去世,明朝三百年的正统,想来未必就会遽绝,这只怕是天意,归顺大明,共同抗击鞑虏,的确是符合道义的。
在四将军之中,老大孙可望可能是对于贼寇身份最不自卑的,也是相对来说最不顾全所谓大局的,毕竟,在之前四人商议的时候,他就一度提出过要继续和软弱透顶的大明朝作对,去向东进攻湖广和两广,看看残明的所谓几百万大军,到底是什么斤两。
到底能不能比得上四川和贵州这些地方的废物明军?
只不过由于当时李定国就激烈反对,刘文秀和艾能奇也对之兴趣匮乏,孙可望虽然是大哥,但至少现在确实没有能够一言堂的威望,得不到三个义弟支持的情况下,他只能作罢。
此时听了三位义弟的表态之后,孙可望则是主要考虑到若是打着明朝官方的旗号,前往云南打沙定洲,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大明朝无论怎么说,也是三百年的正统王朝,在云南本地士绅之中还是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
况且,听说朝廷要封自己为滇国公,而其他三个义弟都是侯,这让孙可望认为自己可以借此来打压三个义弟,从而彻底实现大西军内部的再次统一,以大明朝的名义,平定云南作为老巢,并且实现内部统一,在此之后再静观天下大势,接着随机而动,确实称得上是上策。
总之,最终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接受招安利远大于弊的孙可望,也同意了归顺明朝。
于是乎,和早已经于隆武年间便在湖广归顺大明改编成忠贞营等部的大顺军一样,在贵州的大西军余部同样就地改编成明军。
就此,继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现在至少在名义上,同样也成为了过去式。
……
第一时间在私底下得到孙可望等人归顺好消息的朱由桹,对此很是欣喜,在他看来,大西军余部的受抚,标志着祸乱大明二十年的“闯献之乱”,就此正式划上了句号。
虽然这所谓闯献之乱的两个首领,其授首,都和大明朝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李自成直接死于地方民团之手,间接死于清军之手;张献忠死于清军之手;但他们的主要余部,都归顺了大明朝啊!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大明朝平定了闯献之乱……
所谓闯献之乱,乃是大明皇帝朱由桹为自从大明天启七年白水王二叛乱,之后一直到大明永历元年的持续大约二十年的大规模农民叛乱,所定的官方名字。
既然他朱某人立志要让自己成为唐肃宗、唐代宗、郭子仪、李光弼唐朝等帝王将相的“究极合成体”,像他们那帮人再造大唐一样去“再造大明”,那么类似“明末农民战争”、“晚明民变”、“明末民变”这类名字,肯定就是大大的不正确,坚决不能使用!
大明根本就没有灭亡,“明末”、“晚明”这样的名称,从何说起?
以朱由桹为主导的明朝官方,对于“闯献之乱”的定性,是和唐朝官方对于“安史之乱”的定性类似的。
哪怕在形式上,二者的名字也是类似,都是以为首的两个著名叛乱首领命名的,分别是闯贼李自成、献贼张献忠;安贼禄山、史贼思明。
因此,在朱由桹看来,既然唐玄宗天宝年间不会被称呼为“唐末”,那么崇祯年间,也当然不应当被称呼为“明末”。
与此类似的,还有大明朝廷对于“大清政权”的定性问题。
伴随着清军入关后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甚至包括许多拥明人士,至少将大清视为了敌国。
朱由桹在登基称帝之后,当即对于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打击和坚决纠正,在朱由桹看来,大明朝对于“大清”的看法,应当与唐朝对于安史叛军建立的“大燕”的看法类似才对嘛。
总之,经过朱由桹纠正之后,现在的大明朝,对于“大清”的官方定性是:
这是由前大明朝龙虎将军,建州酋长李如彘为首的叛乱分子,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坏和平、以下犯上,悍然发动叛乱之后所建立的伪政权,
虽然自从万历年间开始,此伪政权至今已经历经三代,持续了大约三十年,并且对大明朝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但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在英明神武的大明天子朱由桹率领下,代表正统和正义的大明朝,最终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将邪恶伪清政权为首的那帮叛乱分子尽皆诛灭……
基于这样的官方定性,像“明清战争”那样的名称,在大明朝也不可以被使用,而是应当用“建州之乱”这样的名称取而代之。
所谓建州之乱,性质同样同样类似于安史之乱,甚至在朱由桹看来,相比较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