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的话很明显是在往治国理念上引,秦之法治、汉初黄老之学,晋之以孝治国。
不管哪朝哪代都要定下一个治国理念,而大唐从立朝至今其实还未定下这个理念。
武德年以道家学说治国,可李世民上台后一直提拔儒生,加上文德皇后死后,李世民又开始信佛。
因此,整個大唐现在可谓是皇帝治国,也就是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一点底线也没有。
若是权力都集中在李世民手中,那也就算了,然而并不是如此,士族门阀也掌握着地方权力。
现今儒家用的是荀子那一套,可他们却没有承认,只说是孔子的。
荀子那一套若能真正实施对国家也是好的,可惜荀子那一套他们也改了,只用对他们有利的那一部分。
众多大臣听到李承乾这话,纷纷闭上嘴吧,他们不确定李承乾为何说出这话。
若是年轻人,听到李承乾如此污蔑他们,必然口不择言。
而他们不同,都是在朝堂上混迹许久的人,在无把握之时不会轻易开口。
崔仁师面色凝重,他知道李承乾说起这个肯定不是无的放矢,可他看不清李承乾的想法,只能继续试探。
“殿下,忠孝乃为人之本,不管是哪家都崇尚忠孝仁义。
孟子之言与三纲六纪虽然有一部分相冲突,不过都是为了庶民能够安分守己。
只要庶民能安分守己,吾等用什么都是可以的。”
“好一个安分守己!敢问崔公,什么样才算安分守己?饿肚子时候要想伯夷,为了仁义名声让自己饿死吗?”
“纵是饿肚子也不能造反,造反就是造反!”
“凭什么?”
李承乾冷冷开口:“就凭他们是庶民,就活该饿死?
秦之以法治国、汉之独尊儒术、晋之以孝、大唐也该定下以什么治国了!
道?礼法?德?亦或者其他?
科举是为国筛选能人贤师,若是以德治国,那么自然是德行第一,不管注疏还是先贤经典,都是以德行为主。
若以法治国,那么自是以律法为主!
若以黄老之学治国,那么《老子》一书也当加入科举。”
李世民淡淡出声:“太子,我无为而民自化,这么久了你还看不出我的想法吗?”
“儿子着实看不出,若阿耶隔三差五起兵灭亡他国,也算是黄老之学,那儿子可能要重学黄老之术。”
话到这,李承乾面向众大臣:
“大唐立朝已有数十年,诸位可否告诉我,接下来大唐该做什么?
萧公,你是尚书左仆射,你想过接下来大唐该做什么?”
萧屿愣住了,他确实没想过这一茬,原先有渭水之盟,朝廷上下都想着洗刷耻辱,所以大家都有目标。
后来突厥灭亡之后,就想着休养生息,让百姓过些安稳日子。
直到各地人口大涨,所有人包括李世民也一样,都懈怠了,这才将精力放在权力之争上。
不仅萧屿没想过,在场之人都没想过,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处理政务,能不出错就行。
李世民扫了眼众臣反应,心下了然,还是我的错,灭掉突厥之后确实再也没定下志向。
想到此,李世民沉声开口:“太子,你说这么多,到底想要做什么?”
“很简单,请阿耶定下大唐百年大计,让朝廷上下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力。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人如此,治国亦是如此。
定下目标之后,就会知道以何种理念治国,也会知道用何种章程达到治国目标。
若开疆拓土,就必然像秦朝一样,一切以耕战为主;若要治理民生,则需要向隋文帝学习,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如何使天下安定。”
崔仁师这下算是真正明白了,科举改制只是引子,让李承乾有理由逼迫整个朝廷都支持变法。
想要科举改制,就必须改学校教科书,而想改教科书,就需要知道大唐到底想用什么治国,想知道用什么治国就必然要有目标。
反之,若不科举改制,则没有这么多事,大家都浑浑噩噩混过去即可。
刚刚李世民已经下诏科举改制,诏书都已经送到贡院了,收回成命已经来不及。
或者说不改教科书,若是不改,那么多学子谁教?《五经》难治是公认的,哪有那么多助教。
或者说只有襄州一地如此,其他地方百姓都不用义务教育?不患寡而患不均,真当大唐庶民是好脾气?
也可以取消襄州义务教育,那更不可能,这是李世民定下,太子妃当着襄州百姓面宣读的,取消不就是打他们脸?
‘难怪要让陛下去襄州,如今陛下去襄州看村学一事天下皆知,想要阻止根本不可能。
只能从理念上想办……’
刚想到此,崔仁师脸上突兀得露出骇然之色,不可能!不可能!
崔仁师眼神怔怔看着李承乾:“殿下,你将自己事迹传给天下百姓看,就是为了此刻?
这怎么可能!怎么会想这么远?”
“哈哈哈哈哈哈……”
李承乾疯狂大笑,笑声中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