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舍弟诸葛亮
  4. 第413章 贬官是不可能贬官的,只能找借口明升暗降
设置

第413章 贬官是不可能贬官的,只能找借口明升暗降(2 / 2)


不奉诏,还能找出一堆借口,丢脸的反而是朝廷。

曹操要罢免刘备的官,还是得先想想怎么在战场上击败刘备。如果军事上做不到,文斗也是白费。

刘协这番话用了不少脑子,本以为郗虑会反驳他,引经据典找借口拒绝。他脑中还在琢磨着如何进一步挣扎。

谁曾想,郗虑却直接借坡下驴、部分采纳了他的建议:

“陛下高瞻远瞩,见识超卓,令臣大受启发。臣细思陛下之言,顿觉昨日之论,确实颇有见不到处。

既如此,可驳回臣昨日所奏涉及外臣的免官之议,只论其余升官、调任之议。”

刘协直接一愣,又试探确认了几句,才明白郗虑这是放弃了“免去刘备车骑将军之职”的奏请,只坚持“让刘艾回来当宗伯”的奏请。

刘协略一琢磨,终于明白他们要干什么了,不由追问:“但据朕所知,要让刘艾重任宗伯,岂不是要削去刘备的宗伯之职?那不又回到了此前所顾虑的情况……”

郗虑打断道:“臣并未请求陛下免去刘备的职务,只是调任。刘备身负数职,宗伯事务已无力兼管。”

刘协:“但是朕听说,刘备如今对宗室事务颇为上心,在沛郡还曾……”

郗虑:“陛下!陛下可能是忘了朝廷法度,臣愿意提醒陛下:宗伯掌管的,乃是在世宗室的事务,那些故去百年甚至更久的汉室先代诸王,并不在宗伯掌管之列,反而应该是由太常卿奉祀。

太常掌礼乐、祭祀,为九卿之首。此前刘备任宗伯时,便是将前任宗伯刘艾调任升为太常卿。现在刘备百忙之中,活人宗室的事务不去管,偏要管死了几百年的宗亲的事情,那就顺水推舟让他当太常好了,让刘艾回来当宗伯,也是人尽其用,体现陛下对外臣的施恩。”

刘协被郗虑这番精心设计过的话,说得哑口无言。

确实,宗伯改任太常,这理论上是升职而非降职。

太常虽然实权很小,但名义上就是九卿之首。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部类的职务自古都很清高的。

而且这次是刘备自己有那么多活着的汉室宗亲的事务不去管、偏偏收复了高祖龙兴之地后,要重新安葬沛地的梁孝王,都是死了几百年的古人了。

这可不就被曹操这边的高人,尽其所能发掘潜力,找到了借口,要名正言顺把刘备的宗伯升官为太常卿:你那么喜欢管已死的古人的事情,以后就让你专管宗室死人好了。管宗室活人的权力,请交出来。

刘协又挣扎了一下,无奈郗虑已经图穷匕见。刚才的温吞水好说话,全部渐渐隐去,露出了寸步不让的狰狞本色。

最终,刘协只能全盘按郗虑的暗示办,下达了诏书:驳回免去刘备车骑将军之职的奏表,并且申饬上表之人。同时,考虑到刘备的“个人兴趣”,把刘备的宗伯升为太常,然后让太常刘艾回去当宗伯。等于时隔数年后、俩人重新把职官换回来。

诏书走完流程后,立刻被下发各方不提。

当然,这一招曹操方面虽然高明,但刘备方面的谋臣,也绝对不弱。无论如何,这个政治层面的宣传,刘备阵营都是非做不可的,是上大分的。

就算曹操下诏了把刘备的宗伯调任太常,刘备也依然可以拒不奉诏——没人规定外镇诸侯只能说降职的诏书是“违背陛下本心的矫诏”,升职的诏书,你也可以说是矫诏的。刘备方面的策略,是从此以后的诏书,一概不受,不管好的坏的。

曹操这一手,对刘备完全无效,但是对刘表、刘璋会有一丁点用。如果刘表、刘璋想反抗刘备,那么曹操这份诏书,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借口。

如果将来刘备打着宗伯的旗号插手刘表、刘璋的内部事务时,他们要激烈抵抗,这时候就能把曹操的这封诏书拿出来,略微抵挡一下,说刘备已经不是宗伯了,别来管我们的家事。

说白了,到了这一刻,最终的结果就是刘备、曹操双双逼着天下所有刘姓诸侯明确站队。

当年的董承衣带诏,有些人还在装聋作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和稀泥。

这次这个稀泥是绝对和不下去了,一定要表个态。

正反面的说辞,都已经摆到台面上。想相信哪一个,都可以。

反正人类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哪个对自己有利就信哪个。

没人能叫醒一个故意装睡的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