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舍弟诸葛亮
  4. 第413章 贬官是不可能贬官的,只能找借口明升暗降
设置

第413章 贬官是不可能贬官的,只能找借口明升暗降(1 / 2)


随着曹操、刘备两大阵营,各自围绕“收复小沛后,重修梁孝王陵”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层面的运作,历史的车轮也悄然来到了建安八年的十一月底。

在刘备的使者抵达襄阳前后,曹操让郭嘉写信回许都、交代荀彧等人上表拿掉刘备官职的事儿,倒是先有了眉目。

毕竟曹操很重视这件事情,郭嘉的信也是六百里加急从符离飞驰送回许都的。连送信带准备,仅仅三四天后,荀彧等留在许都的心腹文臣,就开始操作推动了。

而荀彧最后的具体动作,跟曹操、郭嘉当日随口聊的方案,又有了一些优化。

也不知道具体是二荀的手笔,还是有贾诩也参与了,总之最终方案肯定是曹操点头了的。

这也不奇怪,郭嘉在曹操麾下几大谋士中,以奇谋见长,而非政治运作。

要论内政操作、对政治层面大义名分的把握,二荀都是比郭嘉强的,连贾诩都比他略强。

最终,十一月底的一天,许都朝廷的一场朝议上,荀彧暗中让侍中郗虑为代表,递上了那两道表章。

第一道表章的内容是针对刘备的“罪行”的,随便找了几个还算相对有欺骗性的借口,要求拿掉刘备的车骑将军之职。

第二道表章则是“现任宗伯诸事繁冗,不能尽责,请陛下恩准调前任宗伯刘艾,重新担任宗伯”。

刘协已经好几年没收到曹操关于刘备的表章了,此番乍一收到还有些诧异,心中惊疑不定。

大朝会上他不敢直接表态,便表示需要再议。

朝会结束后,刘协就召见了荀彧和郗虑,想探探口风,了解一下这到底是谁的意思。

荀彧和郗虑便来到作为皇帝书房的石渠阁,君臣礼毕,刘协便问起荀彧此事该如何处置。

荀彧:“尚书、中书各有司职,郗侍中所表,陛下自有决断,臣岂敢越俎代庖。”

汉朝用的虽然是三公九卿制、还没有后世隋唐的“三省六部”,但是三省六部的雏形,却已经出现了。

尚书令就是统管下面各个领域的尚书的,“尚书台”也渐渐演化成后世的“尚书省”。

而侍中则是从西汉时的“中书令”转变而来西汉有中书令,东汉没有,后世又会渐渐演化为“中书省”。在“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中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这个“侍中郗虑”,法理上来说,是跟荀彧平级的重臣。尚书中书各有分管,荀彧不想点评郗虑名义上的奏表,也无可厚非。

虽然谁都知道,郗虑也好,荀彧也好,他们都代表了曹操的意思。而郗虑受曹操信任的程度要比荀彧低得多,他就是個专干脏活的白手套。

说起来,这郗虑出身郑玄门生,也就是跟崔琰等人是同门师兄弟,原本学界地位很超然。但在郑玄诸弟子中,郗虑的人品着实是比较卑劣的。

历史上他主要干了三件事情:一是陷害孔融,曹操想杀孔融不好找罪名,就丢给郗虑罗织罪状。最后曹操自己假装不清楚情况、“不干预有司执法”。

历史上孔融死于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袁家彻底灭完、南征刘表前夕。这一世孔融早死了几年,不过也算是历史惯性,罗织罪状的依然是这个郗虑。

历史上郗虑的第二件名著名事迹,也跟构杀孔融同年。曹操要罢黜三公制度、自封丞相,嫌老司徒赵温碍眼赵温是献帝东归之前就当上司徒的,资历非常老

然后曹操就设了个局——曹丕那年二十一岁,该入仕了。而汉朝制度,三公都有破格察举人才的名额,曹操就暗示赵温举曹丕茂才。

赵温不敢反抗、乖乖照办。结果曹操倒打一耙,奏请皇帝说“赵温察举曹丕,不是因为曹丕真有才干,而是想讨好我”。

曹操刚演完大公无私,侍中郗虑就赶紧接力,弹劾赵司徒攀附营私、将其罢免,为曹操当丞相扫清障碍。

后来,郗虑还代表皇帝持节奉曹操为魏公。还主持了伏完、伏寿案,亲自监督杀害了伏皇后全族,可谓是给曹操专干脏活的一条好狗了。

……

如今这一系列公案,虽然只有第一件已经发生了,但刘协也是识人的。

当刘协看到这事儿连荀彧都开始退让避嫌、只让郗虑一个人来奏对,他心中已然雪亮:

曹贼这次的企图,定然脏得不行!否则不至于荀彧都不好意思听、要单单把郗虑推到最前台!

但刘协也没办法,只是心中升起一股悲凉,还得耐着性子跟郗虑交涉——这宫中的甲士,可都是曹操留下的,也都听郗虑的话,刘协根本无法明着反抗。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憋屈啊。

刘协清了清嗓子,试探道:“郗卿此奏,朕以为还有些需要商议……如今朝廷威信难及四方,只可以恩御下,以安人心。若是用威、动辄罢免官职,则需辅之以用兵——否则四方之人视朝廷诏书如无物,岂不是愈发有损朝廷威严?”

刘协这番话,也是尽其所能说得委婉了,以免流露出对皇叔的直接偏袒。

他也不说该不该罢刘备的官职,只说现在这个情况,如果是对外镇诸侯有好处的诏书,那么他们一定会奉诏。而对于外镇诸侯纯粹有害无利的诏书,他们拒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