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舍弟诸葛亮
  4. 第57章 诸葛家什么都略懂,当然也包括兴修水利
设置

第57章 诸葛家什么都略懂,当然也包括兴修水利(2 / 3)


后修了苏北灌溉总渠才缓解。

可以说,盐碱地和水患,各自要为苏北平原的贫穷,负责一千年。

诸葛瑾如今所处的时代,恰恰属于前一千年。所以只要解决盐碱地,就能把苏北平原变成鱼米之乡。

想到这点,他内心不由热切起来。

当然,广陵的盐碱地也分好几种。

有的盐碱地就是靠海太近、地下水本身就很咸,这样的地是没救的,还不如将来开发晒盐工业。

能挽救的,只是海潮倒灌导致的那部分盐碱地。

陈群这几天功课做的不错,还实地考察了一些地方,并配合历年账目、土地籍册。

按照他的估算,这两类盐碱地的比例大约是五五开。

所以如果能解决海潮倒灌,就可以解决广陵郡一半的盐碱地问题。

广陵郡适合农耕的区域会因此大大增加,很多现有田地的单产也能提高,将来甚至可能容纳数倍的农业人口。

……

陈群把这个预期收益,给诸葛瑾算清楚了,确实很诱人。

但陈群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他手头有四万人、一个冬天的时间。

但怎么把这些劳动力利用起来,怎么规划、施工、解决这个问题,陈群束手无策。

他又不是水利专家。

诸葛瑾也不是水利专家,何况他才刚刚听完汇报,现想脑子也没这么快。

琢磨了大约一盏茶的工夫,诸葛瑾才随口说:

“有没有考虑过,在邗沟与长江之间,修一道闸门呢?平时通航可以开闸,一旦涨大潮就关闭,咸水就灌不进运河了。”

诸葛瑾前世虽然很少来扬州,但他在钱塘求学工作多年,那也是一座大运河起点的城市。

他去运河博物馆参观过好几次,也知道那种能在不同水位河段之间通航的船闸,要到清朝才出现。

但如果只是一道隔离海潮的简易闸门、不考虑水位差通航,那么隋唐时期就有这种技术了。

确切地说,是隋炀帝重修大运河后,唐初贞观、永徽年间就在扬州修了邗沟闸门,为的也是防海潮倒灌。这才导致唐宋时的扬州比汉朝的广陵要富庶得多。

从汉到唐,这个技术跨度不算大。动动脑子设计一些巧思,是有可能克服的。

只是诸葛瑾现在还没想到怎么克服。

而陈群闻言当然是大吃一惊。

作为一个汉朝人,他当然没听说过有截留江河的闸门:

“先生是说……修一道闸门,放下时足以把整条运河截断?可邗沟是北口连淮处水位高,南口连江处水位低。

落下闸门后,从淮河流入的水流不出去,蓄在运河内,南段河道和射阳泽的水位都会抬高的。

运河河沿倒是够深,不至于溢出来。但射阳泽湖岸平坦,周边低洼之地可能会被蓄水淹没。而且将来只有每天固定几个时辰、江河水位因潮汐差不多高时,才能开闸通航。”

陈群一口气就想到了好几个弊端。

射阳泽是邗沟运河中段的一个湖,类似于后世的洪泽湖。

邗沟之所以两端有落差、但河道依然没流干,就是靠射阳泽的水来调蓄。

诸葛瑾听陈群能提出这些新问题,也不得不赞叹他功课做得细,这些都是好问题。

诸葛瑾也就见招拆招反问:“射阳泽周边低洼泥泞之地,难道有百姓耕种么?平时海潮倒灌,水位也会上涨的吧?这种地方,应该不会有良田。”

对此陈群倒是应声而答:“这倒没有,最多有些百姓偶尔种菱角、莲藕,良田是没有的,也无人在沼泽边缘定居。”

诸葛瑾闪过一个念头:“那不就行了,反正水位上涨淹掉的都是烂地,本来就没人种。你还不如趁着这段时间,发动民夫去射阳泽周边疏浚整顿。

你可以预估一下闸门如果修成、水位会上涨多少,然后取其半数为分界线。挖低堰高、形成圩田,再在新的湖岸上种芦苇、固泥防塌。

而且这种施工方法,你要疏浚的淤泥都是裸露在外,比挖水底淤泥省力何止数倍?不趁着蓄水前水位低做这事儿,更待何时?

如此,事成后还能多得不少肥沃圩田,射阳泽的蓄水深度也能改良,便于长远灌溉,一举三得。”

诸葛瑾随口就说出了一堆好处。

另外其实还有一条,只是他暂时没想到。

那就是一旦运河有闸门后、水位抬高,就不用靠现在的专用小船跑运输了,说不定能直接改用糜家的大船。

如此一来,未来淮阴县和广陵县两地的装卸码头工人劳力也能省下来,不用再江船、运河船换着装卸了。

至于因此失业的“三万漕工”,可以直接改行去军屯。反正这年头不愁没地种,缺的是人口和劳动力。

陈群彻底被诸葛瑾反向画的大饼给震惊了,

没想到子瑜先生竟能举一反三出那么多好处。

陈群只觉一阵口干舌燥:“那先生知道怎么修闸门么?”

诸葛瑾:“暂时不知道,不过给我几个月时间,跟人切磋一下,或许能想到。”

陈群急了:“可我也不能凭一个‘或许’就开工啊,最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