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我靠编剧发家致富
  4. 第 122 章 122 新题材
设置

第 122 章 122 新题材(1 / 3)


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剧本没灵感,林济又来书店晃荡了。

他平时更喜欢逛图书馆,但家附近的图书馆从老馆搬到了新馆,新地址离他太远了,林济懒得跑那么远去看书,只能来附近书店逛一逛。

书店藏书比图书馆少得多,新书也多,质量嘛……客观来说,八成都是垃圾。

林济待了半天,看了一本结局垃圾的侦探小说,发现有人能把侦探小说写得比《杀机毕露》还烂后,林济内心感觉到了十足的欣慰。

这说明他的侦探剧还是有饭吃的。

当然,看垃圾小说也有坏处——他浪费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并且没有想到任何关于新剧的灵感。

走出书店的一瞬间,林济略一抬头,居然在对面街角看到了一个他曾经很熟悉的人——肖诚。

肖诚也注意到了他。

林济最后一次听到肖诚的消息是好几年前,听说对方去国外当编剧了,之后对方虽然千方百计重返国内编剧圈,却没有平台和观众愿意给他机会。

肖诚看起来沧桑了许多,前几年对方是意气风发的“最帅编剧”,而到现在,从林济的角度看,对方眼中只剩戾气了。

不过肖诚怎样早已和林济无关,之前被肖诚压榨的编剧如今已在编剧圈站稳了脚跟,开始独当一面了,就算林济不干涉肖诚复出,其他编剧也未必会肯。

肖诚却望着林济的背影,暗自咬紧了牙。

他当年风光的时候,林济给他提鞋都不配,而到了现在,对方是长红的名编剧,自己却沦落到现在这一步。

就算被编剧圈排挤了出去,肖诚也从未反省过自身——圈子里比他烂的编剧多了去了,凭什么只有他混不下去?

刚刚林济只是和他对视一眼,但在肖诚看来,这一眼全是轻蔑,是林济对他的看不起。

肖诚恨自己没有挖到林济的黑料,又恨同行们不给力,这几年居然没拍出一部收视率超过林济的电视剧。

……

要不是偶然遇见,林济脑子里快没有肖诚这号人了,不过就算见了,他依然以最快的速度把对方抛到了脑后。

毕竟竞争对手太多,不是每一个都值得他记住。

林济的大脑此刻集中在两个字上——武侠。

他也不知怎么回事,脑海中蓦然闪过了这个题材。

他小时候最早接触的就是武侠小说,书摊上五块十块一本的盗版小说,不管书里印的是武侠大家的原作,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古龙新”、“金庸新”作品,他读起来都津津有味,甚至觉得比原作还精彩复杂些。

但到了林济当编剧的年代,武侠这个题材早已式微,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翻拍,虽然技术更先进,画质更清晰,却没有了早年间武侠小说的江湖感。

林济一直觉得,观众未必不爱看武侠,只是大师们把这一题材写到了极致,后人很难再超越,而观众却无法把同一个剧本反复看无

数遍。

这个时代的武侠剧倒是比林济上辈子强些,业内老编剧多,多少有些武侠情怀在,每一年至少有一两部武侠剧产出,不过最近几年,武侠剧的产出同样每况愈下,质量和口碑都敌不过其他题材的作品。

林济没有振兴武侠的想法,客观来说,他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不过从自由创作的角度来说,他对武侠题材感兴趣,就想写一个武侠剧的剧本,仅此而已。

“林哥,你真打算写武侠剧?()”

一说起这个马鑫就不累了,他搬了张椅子在林济对面坐下,从古早武侠聊到了近几年的武侠作品,马鑫是个骨灰级武侠粉丝,听说林济有构思武侠剧本的计划之后,他一个电话打回家,把他从小学时代珍藏的武侠小说搬来了工作室。

——汽车后备箱差点没塞满,副驾和后排的座椅都被塞得满满当当。

实不相瞒,我当编剧写的第一个剧本就是武侠。⒃()”马鑫叹了口气,“可惜全被毙了。”

但这并不能扼杀马鑫的武侠梦,林济没有写武侠剧本的计划也就算了,一旦林济有计划,他心中的武侠之魂立刻熊熊燃烧。

不过马鑫也不忘提醒林济:“林哥,现在的武侠不是从前的武侠。”

编剧论坛和电视剧论坛上也经常讨论这些“式微”的题材,武侠是其中之一,悬疑探案曾经也算,但《杀机毕露》收视爆发后,梧桐卫视捡起了老本行,接连出了几部收视不错的探案剧。

而武侠剧大不如前,一是因为剧本,二是因为现在缺少能打的演员。

武侠题材常常与救国救民这一主题联系起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几乎影响了一代观众,而当下的作品里,很少再有编剧发出这样的呼喊。

除此之外,早年间的武侠剧和武侠电影,导演自有一套能打的班底,演员大多出身贫寒,肯吃苦,能打,只是打斗动作都能吸引不少观众。

但现在,要么特效,要么绿幕,要么仙气飘飘旋转三百六十度,打得好不好看不重要,演员的怼脸镜头美才是第一位的。

马鑫对武侠剧比林济还要了解,他对武侠剧本的容忍度很高,所以就算剧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