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这些堡垒便是当初孙承宗的杰作。 看似星罗棋布,在战时,特别是明军丧失野战能力的情况下,就是一个个小型孤岛。 大清王师不是没能力打下这些地方,调集上百门红衣大炮,没一座堡垒能扛得住。 只是觉得费时费力,打下来的地方还得不到多少值钱的战利品。 有这工夫,莫不如直接出兵入塞作战,打下一座济南这样的大城,那就啥都有了。 在后方开垦大量荒地,并且证实此法可行之后,大清王师也就不会急于在入秋之际叩关了。 以往都是缺粮才会叩关,从今年开始就不必如此了。 只要有源源不断地人口输送到后方去,往后便会获得上千万人都吃不完的粮食。 而且鉴于足智多谋的十四弟都没有讨得便宜,王师又亟需养精蓄锐,皇太鸡在今冬便不打算派兵入塞作战了。 但并不意味着大清王师会吃饱喝足干待着,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做。 一来是继续围困锦州,不能让祖大寿所部轻易获得蛮明援军的供给。 二来是要护送辽西百姓迁往大清腹地,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粮食产量。 三来是要将位于辽西地区,诸多还打算负隅顽抗的堡垒悉数清除掉。 在辽西这里做文章,大清所付出的代价远比在关内作战低得多。 若能迁走十万百姓,便等于还能在后方开垦出百万亩荒地,等于在腹地重建了一个辽西。 大清后方有的是土地,百姓们可以随便开垦,开得越多,收益便越高。 接到圣旨的吴三桂没想到皇太鸡出尔反尔,而且反悔的速度如此之快。 心里顿时感到很是愠恼,可又知道自己寄人篱下,身边又有杜度监视,完全没有自行选择的权力。 离开宁远,去往他地,吴三桂害怕自己连兵权都会丧失掉。 尽管皇太鸡在圣旨中保证了吴三桂的兵权,可谁又能保证皇太鸡不会再次反悔呢? 朱慈烺的所作所为很是讨厌,可起码说话算数,轻易不会反悔。 连父亲吴襄都被毫发无损地送过来了,吴三桂可是感动不已。 皇太鸡这完全是一副伪君子的做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说好不迁走百姓,结果这才多长时间? 自己手下皆为辽兵,也就是土兵,这些百姓可全都是士卒们的亲属。 往后将士们在宁远作战,而亲属则在千里之外的地方。 如此一来,亲属岂不成了皇太鸡手里的人质? 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遵旨照搬,迁走百姓。 要么杀掉杜度,消灭城内的清军,然后高举反正的大旗,重新投靠大明。 问题在于城内有数千清军精锐,城外还有上万人马。 若是大明那边不相信自己所为,届时自己与麾下将士又该当如何? 辽西总督王在晋想要置自己于死地,太子将父亲送来,便意味着恩断义绝。 自己这时候不事先与大明那边联系,便先行反正,结果未必会得偿所愿。 想了三天,经过反复思量,吴三桂作出了一个让杜度都大吃一惊的决定。 不但遵旨照搬,而且将守军也一并带走,宁远一带的二十余万军珉悉数迁往大清后方! 杜度感到又惊又喜,与张存仁商量了半晌,似乎觉得吴三桂未必会言行一致,故而让城内清军保持高度戒备,防止事情有变。 然而吴三桂这边却大模大样地将各种物件大包装箱,由于己部车辆不足,还向杜度及周边清军各部借来了大量的车辆与马匹。 杜度见状也不好拒绝,只能面带微笑地同意,而且还帮吴三桂调集了大量车马,用来装运行囊与粮食。 放弃老巢宁远是个痛苦的决定,但能避免未来给皇太鸡充当马前卒,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你不是想给我来个釜底抽薪么? 好说! 我全都被你抽走! 吴三桂的目的地让皇太鸡闻讯都大吃一惊…… 这算甚子对策??? 赌气出走? 宁远倒是被杜度所部完全掌控住了,可吴三桂此举未免也太任性了吧? 范文程、宁完我、希福、刚林等人知晓之后也是一头雾水,完全猜不出吴三桂的心思。 豪格更是进言,要趁吴三桂前来觐见之际,直接将其根除,以免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