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隋主沉浮
  4. 第721章 承渊幸好有你
设置

第721章 承渊幸好有你(2 / 3)


、麦仲才、麦孟才、钱杰、王均、王浩铠、张延、高行文等将之中,除了尚未出仕的人以外,余者都兼任着王府属官。

但是以上这些已经出仕的人群,除了公孙桓、郝瑗、凌敬、李大亮等有限十几人,余者在明面上已经和王府切割了。

至于负责王府日常行行的诸曹、其他位置自然也都有,而且都都由心腹家仆、杨爽的退役幕僚亲兵担任,最后统一由独孤敏、萧颖、苏芸娘和公孙桓、郝瑗、凌敬、宋正本等人管理。不过这些中低层属官虽然把本职之事做得井井有条,然而杨集并没有如数上报朝廷,使他们并没有获得朝廷授予的职务、发放的俸禄。

所以在朝廷、在宗正寺的名册之上,卫王府现在只有那十几个已经上报的属官。这也使得卫王府属官在人数上,连行事极为小心谨慎的杨智积都不如。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是在杨集小时候以及装纨绔子弟期间,王府除了已经散了、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卫王系将官,根本没有什么权力势力依仗;独孤敏见儿子还小,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生恐太过高调,会给自己母子惹下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便低调做人,并没有像其他拥有开府权的达官贵人那样把属官报满。

独孤敏这种藏锋于鞘、“藏才于众”的做事风格,使卫王府在权贵圈子里毫无存感,别人就算说到顽劣不堪的杨集,也只是用叹息、用揶揄、用幸灾乐祸的口吻说“‘虎父犬子’、卫昭王后继无人”之类的话。

在这个“没落”和“青黄不接”时期,卫王府的人脉关系却被炎凉世态狠狠地淬炼了一番,当杂质一年年去除以后,剩下的都是忠心耿耿的精华。而杨集也因此杨集无忧无虑、平平安安的度过了童年、少年。

二是杨集出仕以后,也始终本着“财不露白”、“才不露白”的宗旨,在对待属官的态度跟母亲一模一样,并没有帮“事实上的属官”争取朝廷册封。而王府体系下的各级“领导”以忠心耿耿的老人为主,他们深知府主好则自己好、高调会惹来祸事的道理,再加上独孤敏和杨集不亏待任何一人、并且也都交流过,所以大家不在意朝廷授予的虚名。

然则杨集认为世态变迁、今时不同以往,王府属官体系应当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合理。

此时忽然想到此事,加上卫王府占地面积极大,暴雨天气只能绕着抄手游廊走,所以当他听到柳如眉说李长雅的信使还在府门之外的话后,便抽空与郝瑗商议起了卫王府的属官体系来,看看有没有必要把主要属官都配上。

郝瑗听完杨集的表述,稍一沉吟,便缓缓的说道:“大王之虑不无道理。以大王现今的地位和名望而言,如果继续王府属官体系像以前那般与其他拥有开府权的皇族、开国元勋格格不入,如果继续保持着寥寥无几、可有可无局面;不但不利于日常运行、振奋士气、凝聚人心,而且帝王和文武百官一旦关注此事,难免惹来诸如‘谦卑而近伪’的流言蜚语。”

“承渊之言,也是我顾虑之所在。”杨集闻言点了点头,向郝瑗说道:“官当到我这种地步,如果说我毫无权力之心、如果说我还像以前那般毫无上进心,只怕没有一人相信。因此我打算随波逐流,把应该有的属官都配上,并且一一上报朝廷,你认为如何?”

郝瑗皱眉思索了一会儿,目光注视着杨集,沉声道:“如果大王决定把所有两百多名属官全部配上,那卑职可就执反对意见了。”

“承渊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杨集是想到了这件事,又意识现在的属官体系有“‘谦卑而近伪’”的隐患,便趁机将此事说出来。希望足智多谋的郝瑗参谋参谋,帮着分析一下利弊,并不是说立刻就要全额配备。

“卑职反对的理由有三。”郝瑗默默在心中打了一下腹稿,然后沉声说道:“大王如果遵照朝廷规矩全额配备的话,大王所任用推荐的人必将有能力的心腹之士、忠诚之士,一旦如数上报朝廷、宗正寺,大王和太妃坚持多年的‘藏锋于鞘’之策化为乌有,王府的实力、人才优势、人脉关系都将大白于天下。这是隐患之一,也是卑职反对的理由之一。”

“其次,在卫王府人才‘大白于天下’的前提之下,文武百官不但对属官们加以关注,而且对他们本身的人脉关系加以分析、勾连;要是属官们表现惊艳,那么属官自身的关系必将被文武百官叠加到大王身上。之后,政敌们定然据此大作文章,营造出大王势力遍天下、关系网遍天下的声势;而诸如养精蓄锐、‘拥才自重’、心怀不轨的流言,也将四起于朝野。圣人虽然对大王信重无比,然帝王终究是以江山为重的人,他在人云亦云之下,又看到大王属官确实十分完备、人人都有能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

见到杨集面色肃然,露出了若有所悟的神情,郝瑗暗自松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大王,至于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承渊有话只管直说。”杨集听了郝瑗前面的两个理由,已然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此时听到第三点更为重要,而郝瑗却显得有些欲言又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