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诡三国
  4. 第一六七章 遗珠于渊
设置

第一六七章 遗珠于渊(1 / 2)


来汉代越久,就越深刻觉得士族这两个字的分量。Δ阁

就眼前的这个城池,有谁会相信里面居然半数都与袁家有关

就连斐潜现在所居住的小院,也是属于袁家的地产。可以说袁家在汝南南阳这带,不论是大小县城都有这样的产业,堪比后世的那些什么万某

汉代的士族分为五个等级,第五等是乡间豪强,有片土地,大都有自给自足的田庄,拥有批僮客宾客等依附人口。

第四等是大姓。也就是乡间豪强展到定的阶段,开支散叶,子孙繁多成为了片区域内远近略有名声的姓氏,例如后世也常有什么陈家庄,马家寨等等,均是在此列。

第三等就是大族。大姓经过历代人员的努力,已经成为渗透到各个层面,通过血缘关系拥有大量的宗族人口。这种依附人口和宗族人口逐渐形成了私人武装部曲,因此在这个阶段,基本上都会修筑较大的坞壁用以自保。

此时的大族已经是方的显贵,主持乡里清议,品评乡里人物,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官员的选拔。

而大族之上,要成为望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望族,顾名思义就是要有名望,而名望的要前提条件,就是家族中要有名士。没有名士的豪强士族最多只能称为强宗,不能称为望族。

名士的的作用不仅是代表家族的言者,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人,通过保持家族的文化修养,通过经学举荐而入仕途,逐渐成为了汉代重要的社会力量。

在望族之上的,便是冠族。

也就是举世之冠的意思。

到了这类的冠族,有较长时间的家族的文化沉淀,同时历代也有众多的子弟通过经学入仕,甚至达到累世公卿的地位。他们招收弟子门生征辟掾属,形成终生的门生故吏。当几代人不断的经营展过后,冠族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们就成了士大夫阶层的领袖,进而成为影响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门阀大族。

袁家就是如今天下的冠族。

除了袁家之外,还有弘农的杨家,太原的王家

袁绍袁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具备全国性的影响,各地州郡长官官吏名士与袁氏都有极其密切的往来。

斐潜猜测这也是袁隗胆敢孤身留在洛阳,而袁术袁绍分别在黄河南北各自盘踞的最重要的原因。

袁隗此举颇有些像后世武装份子,身上捆绑着袁家的大量门生故吏,所以也胆敢大刺刺的在董卓面前晃悠,虽然袁隗自己没有明刀明枪的跟董卓硬干,但是那小眼神和那小身段都无不体现出“你动我试试”的浓浓的挑衅之意

因此斐潜才觉得自己如今实在是太过渺小,自己的名字,若是离开了在荆襄之地,其他的地方的士族,还有谁听过还有谁会关注

汉代的名望,真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

斐潜联想起之前看三国的什么电视剧的时候,当时就觉得为何徐州那个白胡子陶谦要三让徐州难道陶谦不想留给自己儿子份产业么

现在想想,陶谦也是迫不得已,真的是无奈之举,自己的儿子没有名望,就算是强留了,估计就会和刘表之子刘琮样,马上就会有人生出异样的心思。

而这种心思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

人心永远是属于最难猜测的哪个部分。

现如今,斐潜就现自己在猜测人心这个方面所耗费的脑力,到了汉代之后似乎用的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想想若是在后世都这么用心,说不定早就往上爬到高位了。

果然人的潜力都是逼出来的

就比如现在手中的这封书信。

杨弘在早上就来到了斐潜行人居住的小院,和斐潜伊籍说了几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啊,饮食怎么样啊等等客套话之后便要求和斐潜单独聊聊。

伊籍虽然有些诧异,但是还是施了个礼,退了出去。

然后这封刘表的书信,伊籍路幸苦藏着掖着,最终还是暴露在了斐潜眼皮底下。

刨去书信中那些无关重要的话语,其实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刘表在书信中表明了三点:

,支持袁术讨董,表明自己是和袁术站在同条阵线上的;

二,为了体现诚意,已经上表,请封袁术为南阳太守;

三,为了双方不产生误会,留下充足的往来空间,刘表决定从宛撤出大部分军队

难怪刘表要偷偷摸摸的让伊籍递送

个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支持个高等衙内去公然挑衅朝廷秩序,好说不好听啊

话说这个刘表的决断力也是够狠的啊,宛县这块地说弃就给弃了,不过如此来黄家的位置就有些尴尬了,这个不太好办啊

可是为何杨弘要将此封书信给我看呢

或是说袁术为何要这么做

站在袁术这边的立场来看,我可能会代表着部分的荆襄士族,那么

袁术的意思是要通过这个事例来说明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