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4. 第五百九十三章 违反常规逻辑的结果,制造而未被发现的引力场!
设置

第五百九十三章 违反常规逻辑的结果,制造而未被发现的引力场!(1 / 3)


引力场研究过程中有个严重问题就是理论缺失。
研究组并非没有相关的理论,他们已经发现了引力场技术的关键,也就是空间s波,同时,也知道底层构架中同向电流作用产生了。
但两者无法联系在一起。
同向电流的构架,是制造s关键的一环,还是说同向电流制造出了S波,又或者S波和同向电流不存在直接关联,是引力场技术中的两种作用?
等等。
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就像是曾经的超导研究,相关的实验以及理论有很多很多,但科学界花费了几十年时间,也没有把实验、理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体系。
直到半拓扑结构的出现,采用超导理论得到了完善,并以此让超导技术快速发展。
现在引力场技术的实验和理论就是如此,能确定的就是s波和引力场直接相关,以及底层的同性电流结构和引力场技术直接相关。
两者之间没有关联,同向电流是纯粹的结构关联发现,而S波是通过实验发现的特殊波,也可以归在理论行列。
同向电流本身,做研究就更加困难了,因为同性电流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虽然引力场设备底层构架非常复杂,但实质上同向电流就只是结构中串联的线路而已,就像是两根导线连接着一个电阻,在给予电流功率支持以后,两条导线通过的电流功率是完全一致的。
宏观上,根本找不到两个同向线路的区别,线路的材料、功率,电流,强度,电压等数据都完全一致,也只是被放在了串联线路的不同位置而已。
如果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也只能看做是电流线流经一条线路,再流经第二条线路,或者电压所产生的电势,先作为一条线路,再作用于第二条线路。
因为电流的速度是光速,实验上找不到任何的区别。
现在海伦提出了全新的看法,认为S波是两种不用波叠加组成,她进行说明的时候也很不自信,因为说明的内容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也就是同向电流释放出了同样的波,而引力场是两种同样的波叠加在一起产生的。
海伦、陈蒙檬、丁志强以及黄振一起做的工作,就是适当排除了后者存在的可能。
这主要是因为后者有更多解释不通的地方,当然前者同样也有很多地方解释不通,只不过比后者少而已。
不过王浩却直接认可了海伦的说法,因为他收到了正确的反馈,也就把‘同样波叠加的可能’直接排除掉了。
“所以是两种不同的波,可以定义为s+波和s-波,两者以某种强度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殊的s波。”
王浩说道,“这也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发现,s波是一种弱波,却有极强的穿透力。”
“这本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般来说,穿透力和波的强度直接相关,频度高的波穿透力就会更强,S波不违反了规律。”
“如果它是由两种不同的波叠加在一起形成的,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王浩的解释,让其他人不由点头,他也马上试着建立了新的任务--
【任务四】
【名称:引力场的技术原理(难度:S)。】
【灵感值:0。】
果然!
已经可以建立任务了!
王浩看着系统上的任务内容,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之前他根本无法建立任务,原因自然就是条件严重不足。
现在条件充足了,只不过研究难度还是很高。
S级,是很难完成的研究。
好在不是s+级别的难度,s级别还是有很大可能完成的,只不过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引力场技术实在太重要了。
王浩也下定决心要完成相关的理论研究,后续才能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他马上建立了研究组。
这个研究需要以实验来配合理论,参与的就不仅仅是理论组,还包括反重力中心的实验组以及负责测定辐射波的沈会明团队。
在研究组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王浩就布置了工作任务,“何院士,钱教授,你们的团队配合沈教授进行辐射测试,这是最重要的工作。”
他说着走到白板前,拿笔画了两根平行的线段,中间一小块地方涂抹成了阴影状。
随后扭过头说着,“这两条线路就是同向电流,中间则是引力场。”
“我们认为同向电流能够制造出s波,是因为两条线路分别制造出了s+和s-波,s+和s-波以某种频度叠加在一起形成了s波。”
“所以实验对于辐射波的测定,重点就是要测定出这两种波。”
“当然我很清楚,这非常困难。”
“想要直接测定出s波,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才能够完成,但我们还是需要测定的数据,有很多数据的基础下才能进行分析。”
“所以测定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个就是引力场内的s波测定,另外就是两条同向电流线路周围的测定。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