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我的系统不正经
  4. 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御役工匠
设置

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御役工匠(1 / 2)


1869年,英伦传教士威廉森,在出版的《华夏北方的旅行》一书中,记载了他在博山看到琉璃生产的盛况。

“只见博山上空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人们都在紧张地为制造玻璃而忙碌着。当时不分老幼,约有十分之七的男女都在从事玻璃制造业,每年向外输出七十多万斤玻璃制品……”

德意志传教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英伦传教士威廉森,在同治年间都曾到过博山。

他们分别在《旅华日记1868—1872年》和《华夏北方的旅行》中对博山作了生动的描述。

齐鲁博山的料器,是华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每年经由济南输出的数量约7000担。

……聪明又智慧的匠师们把附近出产的岩石研细后,用硝酸钾煅烧,制成料器。

这里的山丘蕴藏着丰富的石英矿,石灰(岩)和煤,而这些都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和燃料。

数千年来,擅长制造瓷器的中华民族,在制造玻璃这一行业方面,是显著地、远远地落后于欧洲。

但是,只有在博山这个地方,却做出了值得世界承认的成就。

光绪三十年初,齐鲁巡抚周馥批准齐鲁省农工商各局,关于创办博山玻璃公司的呈文,并拨库银五万两作为官股。

这时华夏第一家官商合办的玻璃公司,由此诞生。

《华夏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载文称:“博山为中国第一之玻璃制造地,原料与燃料之丰富,以及工资之低廉,为其发达之最要素。欧战以来,外货一时输入杜绝,博山玻璃之需用,博得非常声价,北自满蒙,南至南洋,殆无不知博山玻璃之名者。”

民国商务印书馆编印的《重编日用百科全书》记载:“吾国组织玻璃厂,始于前清光绪季年,时有山东博山玻璃厂。”可见其影响之大。

博山琉璃最初的销售方式,主要是集市贸易和长途贩运。

后来,随着生产的日益发展,出现了专门销售博山琉璃的商店——料货庄,其销售范围更加广阔。

史料记载,清朝至民国时期,博山曾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100多个料货庄。

这些料货庄呈网状分布,以博山为中心,辐射全国,真正实现了“琉”通天下。

这么出名的一门手艺,到了现在自然不会默默无闻。

陈文哲稍微了解,就发现现在的齐鲁也是琉璃制作大省。

可谓是千年琉璃,新派的“网红”!

新华夏成立后,博山琉璃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原有的琉璃作坊经过改组合并,一跃成为国营工厂。

生产设备、制作工艺不断提升,产品研发不断拓展。

以博山美术琉璃厂为代表的大型琉璃企业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全国琉璃业的翘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研发,截至目前,博山琉璃产品有几十个门类,上千种类型,近万种花色。

其代表性作品如琉璃花球、花插、摆件等热成型产品技艺独特、神妙奇工、令人叫绝;

琉璃内画产品工精艺绝、独树一帜,称为内画艺术的“齐鲁画派”。

套料雕刻及名贵色料“鸡油黄”“鸡肝石”雕刻制品,古朴凝重,饮誉海内;

灯工产品玲珑小巧、细腻雅致,让人叹为观止。

其中最为世人熟悉和认同的,当属琉璃内画和名贵料器“鸡油黄”。

博山琉璃内画的技艺,是从神都传入的。

相传清道光年间,神都琉璃画师周乐元的内画技艺高超,但秘不示人。

为了保密,甚至专门雇了一个老头看门,来客通报,待他将内画的工具收拾干净后方可待客。

一天中午,博山协顺帽庄的商人王凤诰,因事去周乐元家。

适逢看门的老头正在打瞌睡,一心想探个究竟的王凤诰,脱下靴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

周乐元慌乱中不及收拾,被王凤诰窥得用内画竹笔作画的秘密。

王凤诰回博山后,反复研习,终于掌握了内画技艺的奥秘,并将之传与毕荣九、孙坦普、薛向都等人。

他们不断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鲁派内画。

由于这几个人技法纯熟,有独特风格,形成内画艺坛上的独立画派,称为齐鲁画派,与神都画派齐名。

当时县令府尹、地方乡绅,甚至外国商人都会携重金登门,拜访内画老艺人,求画鼻烟壶。

后毕荣九又将手艺传与张文堂等人,薛向都则传与其子薛京万。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