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和汝窑瓷的区分,很多方面都是很明显的。 比如烧成温度,汝瓷的烧造温度是1200°c。 再者,汝瓷胎体吸水率较低,这一点跟钧瓷完全不同。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烧制温度方面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还有,当钧瓷温度烧到1200度时,再往上升温是比较缓慢的。 第四,烧制工艺方面不同。 钧瓷由于烧制温度高,要特别注意它的烧成以及防止变形。 底部足的部分,往往施用浓度较低的芝麻酱稀釉做一处理。 由于汝瓷的胎体吸水性低,也不易变形,工匠们往往把胎体施满釉,做一处理后用支钉支烧。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huanyuanapp.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这一项也是本质上的区别。 第五,汝瓷和钧瓷釉层内的釉泡不一样。 这一点我希望朋友们用放大镜(最好是80倍的)仔细观察,就知道了。 钧瓷釉里面的釉泡密集,且分散密布并有些韵称; 汝瓷釉内的釉泡则稀疏,有种隐约感。 “钧汝不分”一说,对真正的行内人来说,并不难区分。 虽然窑口使用的原料基本相同,工艺大致相似。 甚至两地工匠,相互学习和借鉴。 更有甚者,一些窑口既烧钧瓷,也烧汝瓷,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现象。 在当年古窑址的挖掘调查中,天青、天蓝和带红斑釉的某些传世之物,在禹县、临汝两地窑址内也确有残片大量存在。 这就是在收藏界普遍流传的“钧汝不分”一说的由来。 实际上,钧瓷和汝瓷作为河南两大着名瓷种,不论是釉料成分还是烧制工艺,都有很多不同: 刚才说的是釉料的化学元素不同,其实在施釉的厚薄上也有不同。 钧瓷一般施釉较厚,汝瓷施釉则比较薄。 在烧制工艺上,也不同。 钧瓷一般是在底足内外挂满釉,而圈足露胎呈芝麻酱色(褐黄)。 而汝瓷如盘、碗、鼎等器物底足挂满釉,好似用釉将圈足包裹起来,而在圈足内部用支钉烧的一种方法。 烧制之时,除了温度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胎质之上。 胎质不同,在密度上也就不同。 钧瓷的气泡是密集型,而汝瓷的气泡是稀疏型。 因此,所谓“钧汝不分”一般是针对古瓷而言。 因为在当时,所烧制作品的色彩,没有多少的区别。 而如今的钧瓷和汝瓷,根据釉色的丰富和变化,就能加以识别。 而对于天青、天蓝、月白之类的釉色,如果你稍加细心,也会发现有很明显的不同。 认真研究起来,钧窑和汝窑的区别很多。 宋代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但其中北宋官窑、哥窑迄今为止都没有发现明确的窑址。 即使专业研究这方面知识的行内人,依然没法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桉。 而传说中的柴窑,更是绝世罕见而无流传——那么在说钧窑和汝窑之前不得不提柴窑。 柴窑,不是指柴烧制成的窑,而是因为后周第二代皇帝叫柴荣。 一天骤雨初歇,天空青碧如洗,这位周世宗看这颜色极好。 于是就吩咐烧窑官说:“这雨过天晴的颜色我极喜欢,速速去给我做一个来,做不出来给你卡察了!” 雨过天晴云破色,这般颜色做将来。 后来推测是烧出来了,欧阳修曾经这样形容柴窑: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和柴窑天青色最接近的就是汝窑,为了达到记载中的烧制工艺高度,北宋时设窑汝州。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描述:“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澹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其它的容易懂,那“土脉滋媚”什么意思呢? 是指瓷器表面的光泽和光滑程度非常高,像上面刷了层油一样滋润。 而钧窑的特点,在于色彩华丽夺目。 碗身常见“蚯引走泥纹”,有呈现一色红,更是举世无双。 在整个以清雅审美为主的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