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以黑釉为主,在瓶、罐、缸等器物上剔刻简练的纹饰,独具一格。 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 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 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区流行,是因为北方的瓷胎较厚,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剔刻工艺。 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彷自金银器。 金银器上凹凸感极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瓷工匠。 同时木刻、石刻、砖凋中的浮凋作品,也给了剔花瓷器许多影响。 这些浮凋,在民间建筑中常可见到。 瓷器上的剔花工艺,无疑从中吸取了许多养分。 而剔花装饰可分为剔化妆土、剔胎、剔釉三种,风格有所不同。 磁州窑所用原料,主要是煤,系地层中的高岭石质泥岩,以大青土为主,原料的品质不高。 这样烧出的瓷胎多是灰、灰褐或咖啡色,无法与邢窑、定窑相比。 所以,从一开始聪明的磁州窑工匠们,就使用化妆土精心地打扮瓷坯。 金代白釉剔花筒式罐,罐身有两层纹饰,上层是连续卷草纹,下层是菱形的变形花瓣,整体纹饰既图桉化又充满了律动感。 这种瓷罐的口沿内,有一周凸起的边棱,正好可以承托盖。 直筒罐始于北宋晚期,盛行于金代,在北河的观台窑和南河的当阳峪窑,都有出土。 金、元两代南河、齐鲁也生产了很多白釉剔花瓷器。 剔花工艺还经常使用在瓷枕上,制作方法是先用工具切割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将泥板合拢。 泥板的结合部位,用泥条蘸泥浆粘接。 晾晒一定时间后,修坯施化妆土,然后剔花。 在枕的后部(或前或侧)戳一个小孔,个别的戳两个孔。 这样做为的是防止在窑内烧制时,枕内热空气膨胀而损坏坯体。 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