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本就荒凉,土地贫瘠,前些日子又遭匈奴劫掠,破坏,本就微薄的收成就更加少的可怜。”
“司隶往年的收成倒是不俗,但今年连日旱灾……,收成恐怕只有往年的七成左右。”
并州和司隶,一个被劫掠、破坏,一个受困于天灾只有往年的七成。
这哪里是不算好,这是坏到了极点。
而秋收关乎着国之根本,收成不好就意味着民间的百姓不能果腹,税收便无法保证。
没有税收,西凉军如同无根之木,无水之萍,无论势力再怎么庞大也可能在瞬间崩塌。
而若是强行征取,黄巾军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
与其被活活饿死,还不如直接造反。
李儒来此,本是想让董天免除些些许税收,没成想就连军队都缺粮了。
贾诩、李儒二人对视了一眼,均是微微摇头。
情况不容乐观啊!
董天眉头微皱,目光不由得地望向了刚刚得到的三大箱子种子。
玉米、土豆、红薯,这些东西可是出了名的产量高、热量足,而且对环境和土壤条件还不太挑剔。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东西可以直接改变一个时代。
可是……这些东西至少也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
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如何来弥补秋收的损失和军粮的缺口。
沉吟片刻,他看着李儒、贾诩道:“文优、文和,你们可有应对之策?”
李儒略微思忖了片刻,意有所指地道:“民间百姓没粮,可不代表别的人手里就没有。”
别的人?
“先生说的是世家?”
“这倒也是个办法,不过……”
贾诩很快反应了过来,缓缓道:“想从世家手里拿粮,恐怕还得费些功夫。”
董天神色平静。
贾诩所说的,他当然懂。
在这个时代,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而这些富者便大都是世家。
他们手下有着大量的田地。
天下便是再受灾祸、缺粮。
也绝对缺不到他们的头上来。
他们有粮,但正如董天所说,想把粮从他们嘴里面撬出来,难!
因为这个时代的世家实在是太庞大了。
别的不说,就只说这满朝公卿,文武百官,几乎清一色的全部都是世家子弟,就可见一斑。
一旦威胁到他们所有人的利益,他们便会紧紧地抱在一起,进行反抗。
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也会因此而生变。
但,对于他董天来说那又如何?
如今西凉军势力如日中天,二十余万大军天下谁与争锋!
他根本无须去看他人的脸色去行事。
乖乖听话尚可相安无事。
不听话,有的是办法让这些世家听话!
不听话,有的是办法让这些世家听话!
李儒、贾诩来此恐怕也不是无计可施,而是要看他一个态度吧。
董天看着李儒问道:“文优,我们府上还有多少粮?”
李儒思忖道:“大概还有一万担有余。”
一万担还有余……
董天一怔。
一万担,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要知道,一个普通的兵卒一个月的正常消耗仅仅只有两担
一万担,这意味着足足够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吃上一个月。
若是节省一些的话,甚至还会更久。
而董天来到洛阳不过一年,从来没有刻意去收敛过什么。
那些大的世家们,绵延百年,甚至是前年。
他们手中的粮草,不可估量啊!
想要粮,果然还是得在世家的手里拿。
董天略微顿了顿,下了决定。
“就从世家入手!”
“我们府上,留下十日的口粮,其余的全部充军。”
“明日早朝之时提议群臣募捐。”
李儒道:“就怕这些大臣不会乖乖就范啊。”
在历朝历代,每逢秋收不好时,时常会有人提出募捐。
但是募捐的效果并不好。
理由也很简单。
既然是募捐,那数量是多还是少就全凭个人。
一个大世家捐一百担,听上去不少了。
足足够一家三口、或者四口人吃一年。
但这么点,显然是解不了他们眼前的难题的。
“那就要看用什么样的手段了。”
董天淡淡地道。
李儒、贾诩都是眼神一闪。
有了董天的这句话,那就够了。
“将军,我有一策或可让这些世家乖乖就范。”
贾诩直接拱手道。
“我亦有一策可解决如今之难题。”
李儒也道。
“哦?”
董天微微颔首,“二位先生细细说来。”
贾诩脸色温和,一如往日般老实木讷的形象,淡淡地道:“说来也简单,直接以势压人即可。”
“如今我西凉军在朝中一手遮天,我们决定要做的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