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4. 第165章
设置

第165章(2 / 3)


而德军曾按自己的动员效率对苏联情况进行估算,在42年就开始多次宣布毛熊人力枯竭,然而毛熊动员的效率和规模却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使其在震惊中走向灭亡。

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毛熊带来了超过2000万的军人和平民人员死亡。

其中毛熊红军的人员伤亡,克里沃舍耶夫所给出的数据显示约有2900万人左右。

这意味着战争中军人至少有85.9%的人员死亡、失踪或者受伤、患病,这部分也占了总人口的15.3%左右。

考虑到克氏数据主要停留在“现役军人”这一群体,而不是整个毛熊红军。

许多参与战斗的民兵,游击队、地方防空部队、地方警备队和其他部门的部队等遭受的损失并未纳入其中,因此实际人员损失情况还会更高些。

战争初期的失利,使苏军损失了大量技术设备和人员。

而当时国防工业由于国土大量流失,还处于转移的途中,恢复生产需要时间。

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毛熊只能靠大量动员士兵,以有限的装备来拖延和削弱法西斯德军的突击力量,这种战法虽能让希大爷速战速决的企图破灭,源源不断的人力消耗却也透支着毛熊人民的生命力。

大量的农业和工业人口都被作为作战力量消耗在前线,后方的劳动力也开始出现缺口。

为了解决大规模征兵导致的人力不足问题,毛熊动员了大量女性,少年和老人来补充失去大量男性所产生的劳动力缺口。

这让女职工在相关部门中的比例急剧上升。

战争中后期毛熊红军正面临着和德军一样的严重人力危机,苏军的作战单位处于普遍的缺编状态,指挥官也要开始想方设法避免代价高昂的正面强攻。

人力枯竭的问题一直延续到战后,全国居民人数要到1955年初才能回到1940年的水平,而在局部地区恢复到战前水平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二毛50年代末,拉脱维亚60年代中期,白毛则到70年代初。

大量的人力损失也给战后经济恢复造成了阻碍,有人曾估计毛熊普通工人即使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12小时,最早也要到1952年才能恢复至1940年的生活水平。

虽然按毛熊官方说法,战后重建的成果取得了超出预计的胜利,战后第三年工业总产值就追上了战前水平(重工业达到1940年产值118%)。

但是农业由于经济发展的顺序是“重、轻、农”以及法西斯德军带来巨大破坏的后遗症等原因,到1950年也依然只有85%的战前总产值。

战争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大量的男丁损失让女性所占的人口比例提高了。

战争期间在毛熊红军中服役的女性军人约100多万(战时毛熊女性军人简介见附录),而构成毛熊红军的主体是约3300多万的男性军人。

这说明将近35%的男性人口在军队中服役,也意味着苏军在战争中的2900多万人伤亡主要是由男性承担。

有统计显示,在当时50岁前被打死或者因伤致死的人中,男性约是女性的三倍多。

最终,到了1950年的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3.9%,小于1940年的47.9%。

反观德国呢,在二站期间德军在册官兵数量高达1700万人,伤亡数字也突破了1000万人,那么其中有多少是战场上阵亡的呢?

伤亡准确数字历来都是参战各国统计工作的难点,所谓战死应该包括阵亡、战伤死、战病死和失踪,另外还有其他伤亡归类,比如被俘后死亡等等。

根据战后统计,德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站中共死亡457万人,但真正意义的“战死“数字是320余万人,死亡数量中战死者约占70%。

其它死亡方式约有130余万,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被俘的人,战后生存者仅有5000。

德国的军队构成非常复杂,它至少可以分为七个兵源方式:

1,希大爷上台但未开始扩张时期的德国人,时间节点应该为1936年底;

2,被德国吞并的奥地利人;3,东欧地区的日尔曼人,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波兰和前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里的日尔曼人;

4,被德国夺回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日尔曼人。

这四个部分是纳粹国防军的主要兵源构成,占1000多万军队中的绝大部分。

而武装党卫军除日尔曼人外,还包括其它三个部分,5、毛熊和波兰战俘;6、西欧和北欧志愿兵;7、其它大洲的志愿兵(主要是亚洲和美洲),其中毛熊和波兰战俘组成的伪军死亡不计在内,第6和第7部分的死亡人数只有多人。

所有的官兵死亡人数中,在苏德战场死亡数量最大,达到380万人,占比83%;其次是1940年法国战役和1944年以后的西欧战场,死亡大约50多万人,占比11%,由此可见,毛熊的卫国战争确实是第二次世界大站欧洲的主战场。

在其它战场上死亡总数约27万余人,占比6%,包括1943年以后的意大利战场死亡15万人;巴尔干半岛各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