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4. 第148章
设置

第148章(2 / 6)


战役,参战的二百五十多辆黑豹坦克仅仅一天就损失了二百一十辆,其中因机械故障频发、发动机起火、传动系统出问题等技术问题的损失远远高于苏军炮火摧毁的数量。

T34坦克在性能上不能媲美虎豹坦克,但是结构简单,操控便捷,甚至是生产工人就直接可以驾驶参战,坦克手的培训比虎豹坦克容易得多。

另外虎豹坦克在空间配置方面存在缺陷,两种坦克车体虽大,但是留给驾驶员的地方却不多,且车体内两个乘员间空间是不互通的,不能互相借用对方的空间,两者被变速箱及大量上层结构隔开,此外锋利的突出物很多,很容易致使驾驶员受伤。

虎式坦克整体系统过分精细,导致机械故障较多,小毛病频发。

更严重的是虎式坦克经常在战场上掉链子,因故障造成的损失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超过战损。

虽然经过多次升级改进,但是虎式坦克高故障率在整个服役期间也没有得到解决,加之苏联的新锐坦克T34/85和与IS-2的横空出世,虎式坦克的优势大减,逐渐对战场形势愈发感到力不从心。

虎式坦克被迫于1944年停产,独留黑豹坦克支撑大局。

但是黑豹的故障率比虎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靠性差,可以说是“黑豹”最致命的缺陷,主要归咎于设计变化,动力系统的设计原本是为30-35吨的坦克制定的。

而且“黑豹”为了提高各种指标,重量一再增加,最终超过46吨。

因此,“黑豹”超载的动力系统不仅导致油耗过高,而且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磨损甚至毁坏。

所以虎豹坦克的日常保养是极其频繁的,需要保养的零部件更是多如牛毛,一般的工人无法胜任,和生产一样需要大量的专业熟练技工。

虎豹坦克的维修过程也是非常麻烦,首先是虎式和黑豹坦克都严重超重,一般的抢救车辆不足以拖拽受损战车,需要用专门配备的特种抢救车辆,希大爷甚至在1944年4月,曾亲自下令扩大重型抢救车的生产。

即便如此战场上受伤的虎式坦克仍需要两三辆重型拖车才能拖回去,还有很多坦克因无法维修而抛弃在战场上。

另外虎豹坦克过于精密,导致单位受损面积中需要更换的零部件便更多,这就需要工厂为其提供更多的配件,进一步挤占了工厂的产能。

维修和保养一样,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然而专业的维修工人主要来源却是各大坦克厂的技术人员。

德军的高层深知没有良好的后勤支援就无法快速形成和恢复强大的战斗力,迫不得已,即便是在物力人力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也要给予了装甲部队的技术保障兵种最大的投入和加强;

这对于原本就很脆弱的德军后勤来说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

德军高层在坦克的数量与性能质量之间的博弈中选择了后者,受限于德国的工业产能和战略资源的短缺,虎式和黑豹坦克始终无法大规模量产,而自身有存在不小的缺陷。

在解决缺陷和提高产能上,二者又相互掣肘牵制,进而形成一个死循环,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好大喜功,全然不顾自身承受能力,将志存高远,演绎成了好高骛远,由此祸不远矣!

第二次世界大站是大兵团多兵种联合作战的一个高峰,所谓的大兵团不单指兵力众多,而且涵盖了庞大数量的装备投入,这也是大兵团作战的物质基础。

德国在二站初期深谙此道,无论是闪击波兰还是空战不列颠,都投入了远多于对手的兵力和装备。

突袭毛熊时双方兵力和装备相差无几,但是在单位作战区域里德军集结的兵力和装备都是优于毛熊的;

相对于对手的数量优势也是德军在战争初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不过德国人的好运气没有持续太久,突如其来的“T34危机”,令德国人杞人忧天,唯恐装备优势的易手引发蝴蝶效应改变战局走向,开始认真研究T34的特性,借鉴其先进合理之优势研发出性能出色的黑豹坦克。

仅论单车性能,盟军所有中型坦克的性能无一出其左右,但是在大兵团作战场上,黑豹坦克和同样被寄予厚望的虎式坦克却总是“龙游浅滩遭虾戏”,遭遇盟军的谢尔曼和T34屡屡败北,不仅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成为德国军工界东施效颦的典型。

虎式和黑豹坦克胁迫了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思想,即无视数量,却对质量和性能的高度迷信;

结果是不仅于后院祸害德国的战略资源和后勤,还在前线将德国的装甲部队拖累至万劫不复的深渊。

虎豹坦克其实并非德国装甲部队的最佳选择,原因有几个。

其一,对比t34,虎豹坦克的火力优势并不明显。

黑豹坦克的终极版黑豹G型比T34/85型坦克正面对射时更占优势,能在800米的距离上洞穿T34/85的正面装甲,而T34/85只能在500米的距离上击穿黑豹G型的正面装甲;

两种坦克在侧面、后方装甲互射时不分伯仲。

虎式坦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