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4. 第270章 ‘君’的意志
设置

第270章 ‘君’的意志(1 / 3)


刘舍说的不无道理。

即便刘荣革新了汉家的军功核算制度,旧有的秩序,依旧还保有极大的思维惯性。

——以人头计算军功,以攻城掠定判定武勋,几乎是从战争二字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便一同降临在人世间的铁律!

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看来,什么样的人算有功?

不外乎先登陷阵,斩将夺旗八个大字。

就算不考虑到这些——不考虑到这些条条框框,也起码得把敌方杀的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即便是防守战,也总得是花费较小的代价,击退了敌军声势浩大的攻势,挫败了敌人的重大战略意图,为本方做出了巨大战略贡献。

与此同时,还得有一定数量的敌军首级、说得过去的敌我战损比,来验证本方付出的代价‘较小’。

而这一战,程不识除了守住朝那塞,没让匈奴人攻入北地,其他的任何一项都没做到。

本方损失惨重!

敌方几近无损(理论上)!

在这个前提下,判定程不识损兵折将有罪,守住朝那有功,功过相抵,不惩不赏——这就已经是这个时代,人们的认知极限了。

但刘荣既然这么做了,显然也不是临时起意。

刘荣,是下了大决心,要通过强权,强行转变这个时代的固有思维模式。

故而,对于刘舍‘臣得给朝堂内外一个交代’的请求,刘荣从善如流。

——刘荣愿意给这个交代。

而且这个交代,刘荣也可谓是准备多时,早有成竹在胸。

“在解答丞相的疑惑之前,朕,先问丞相一个问题。”

在刘舍略带担忧的目光注视下,刘荣轻飘飘一句话,便将刘舍隐晦的劝阻,给粉饰成了‘疑惑’。

顺带打消刘舍心中疑虑,表明自己不会因此而对刘舍感到不满,便见刘荣含笑低下头,背负起双手,朝着程不识——朝着仍旧跪地不起的程不识迈出两步。

轻轻伸出手,就着手肘将程不识从地上扶起;

又越过满脸复杂的程不识,看向程不识身后的北地诸将。

良久,刘荣才轻声道:“足足二十年前,匈奴老上单于,举大军十四万入北地。”

“先孝景皇帝尚在之时,朕曾问过先帝:为什么那一战,匈奴主力能长驱直入,一直到先锋都到了关中腹地,长安朝堂却依旧没有做出有效应对?”

“匈奴先锋轻骑,都把距离长安不过百十里的回中宫给烧了,至多一天一夜便可兵临长安城下!”

“我汉家,为何不能将匈奴人拦在北地的朝那塞外、拦在关中门户:萧关外,而是要等到战火都快烧到长安了,才想起来在长安一代屯兵,准备打一场京城保卫战呢?”

···

“先帝告诉朕:那是因为在此战之前,河西之地,还不曾为匈奴所有。”

“——那一年,匈奴人在河西大败月氏,占领了河西之地,而后又迅速自河西、河南之交入北地,打了我汉家一个措手不及。”

“在那之前,我汉家从来都没想过匈奴人,能从月氏人占据的河西、能从北地来犯。”

“故而,匈奴人凭借骑兵的高机动性,以有备袭无防,一路高歌猛进,居然险些打到了我汉家的都城长安······”

以追忆的口吻,说起这段多年前的往事,刘荣的目光,却片刻都不曾从程不识身后的北地诸将身上移开分毫。

——作为边郡,北地人口并不算很多;

当年那一战,北地都尉五千将士全军覆没,对于北地人而言,几可谓是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乡党亲朋、远方亲戚战死。

换句话说,此刻,正垂泪站在程不识身后的北地儿郎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和当年战死的那五千名英烈或多或少有点关系。

于是,当刘荣问出自己的问题时,刘舍在内的朝中公卿百官,看向程不识身后北地众将的目光,便莫名躲闪了起来。

“朕,且问丞相。”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率部死战朝那塞,终以身报国,全军覆没的北地都尉部,有罪邪、有功邪?”

“故北地都尉孙卯,功臣邪、罪臣邪?”

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刘荣并没有回身看向刘舍,而是仍旧站在程不识面前,越过程不识厚实的肩膀,定定注视着顾自垂泪的北地诸将。

果不其然:刘荣此言一出,原本还垂泪啜泣、抬手抹泪的北地众将,就好似盯上猎物的虎狼般,唰的一声齐齐抬头!

虽然没有龇牙咧嘴、怒目圆睁,仅仅只是绷着脸看着;

但看向刘舍,及朝公百官的目光,却无不带着一抹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肃杀。

刘荣很确定:一旦刘舍敢从嘴里说出‘有罪’二字,那不远处的北地儿郎们,便必定会原地暴走!

就算不到血溅五步的程度,也起码是刘舍二字臭遍整个北地,乃至北地在哪的整个北方。

事实上,也不用这些北地丈夫们目光灼灼的眼刀威胁——哪怕是从本心上来讲,刘舍也从不觉得那五千位英雄,和‘有罪’二字沾边。

于是,即便明白刘荣的意图,刘舍也仍旧是肃然起敬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