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正处于秋收阶段,因为忙于农事,北方边境更是相对空虚,这也是一年里,中原王朝最脆弱的时期。】
【这便是匈奴之祸的根源。】
大唐。
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未听说过这种理论的李世民,只觉得这种角度的分析也的确是十分恰当。
只是,他也听的似懂非懂。
“降雨减少,草原的灾荒朕知晓。”
“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喜欢秋季入寇朕也知晓。”
“春天草原上的动物不够肥朕也知晓……”
“只是这……”
“季风气候?降雨量线?”
看着天幕上还在左下角贴心的给出了mm的换算单位。
10mm(毫米)=1cm(厘米)。
100cm(厘米)=1m(米)。
“就是说降雨量不到半米的地区?”
隐约有些理解的李世民眉头紧皱,天幕从未讲过相关的知识点,让他一时间难以弄明白。
“降雨量线……中原王朝的国境线……?”
“可这又和什么沿海季风有什么关系?”
许多名词他甚至没有听说过,但总觉得这其中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不得不重视。
“全部记清楚,朕要将天幕所言的内容一一弄明白。”
安排臣下着重记载今日的天幕。
匈奴和突厥都生活在北方草原,原本若只是讲述一些历史,李世民还不当回事。
但是讲到了这种了解明白,可能会对大唐日后对上突厥有用的信息,他就不得不特别重视了。
李靖也同样意识到了这简单的几句话吗,所可能蕴含的信息量。
那是后人,在后世的世界总结出来的经验。
虽然其中有些内容没有听懂,但是能听懂的部分,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他们和后人的观点还是一致的。
“陛下,天幕所言之降水量线,季风臣听不懂,但是……”
“的确北方草原比起中原更加干旱,粮食作物无法生产,所以草原人不事耕种,牧草而生,居无定所。”
“牛羊比起粮食更不易储存,所以一旦天灾降临,他们更难以生存,所以必然会觊觎我中原富庶。”
李靖顿了顿,接着道:“如果以后世的说法,我中原王朝北伐,多为春夏。”
“而游牧民族南下多为秋冬。”
“只因其春夏弱而秋冬强,我春夏强大而秋冬弱。”
“再兼北人不耐热,南人不耐寒……”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我们没有后人将原因分析的如此清晰具体且内容更加详尽罢了。”
除了降水量和什么季风听不太明白,其他的都不是什么秘密,即便是在此之前对这些没有了解的部分贞观时期的臣子们,也能够轻易的理解。
故而,李靖继续说道:
“匈奴北方降雨减少时,中原地区的降雨一样不容乐观。”
“粮食同样会减产,进而进一步衰弱组织防御能力。”
“所以,中原王朝必须要在丰收之年,且匈奴较为衰弱的春季,就给予其重击,化被动为主动。”
“汉武帝,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李世民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即使和亲有十多次,但匈奴对汉朝的入侵也从未停止,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匈奴寇狄道。】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入河南地,侵上郡,杀略吏民。】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犯萧关,威逼长安。】
【公元前158年,匈奴绝和亲,入上郡,云中,杀掠甚众,烽火直逼长安。】
【汉景帝时,匈奴屡入燕、上郡、雁门。】
【……】
大汉。
汉景帝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刘彻。
“哎……”
轻轻的叹了口气。
天幕上后人对他的评价可高了。
虽然也说罪在当代,可毕竟是9.6的评分啊。
而他这位‘大汉棋圣’只拿了9.2分。
对于刘彻的一些做法,他是不怎么赞同的。
但是……
看着这天幕上讲述的如此之多的匈奴之祸,最终还是需要他来解决。
“好好看看吧。”
“好好想想,日后做了皇帝,该怎么做……”
“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生,都不能,只顾得其一……”
借着天幕教育着自己的好儿子,未来怎样,刘启不敢改变,更不敢更换一位继承人。
他也害怕,四百年的大汉,被他的一个动作玩没了。
毕竟……无论怎么说,汉武帝后面不还是有一个汉宣帝嘛。
同样的,汉文帝看着天幕上的讲述,也多有无奈。
汉朝国力尚弱,骑兵匮乏,对于匈奴几乎无力反击。
更兼诸侯王势力强大,国内问题都没有解决。
“刘彻、刘彻……”
“将天幕讲的这些时间点全都记下吧,然后……加强防备。”
提前知晓了匈奴的多次入寇,即便对方可能改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