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天幕:给古人直播爱新觉罗2
  4. 第6章 异邦水师抗命
设置

第6章 异邦水师抗命(4 / 5)


虽壮我军心,然世事难料,不可不防。赤旗之事,虽非眼前之患,亦当警醒,莫让骄兵之态,误了大事。”

---

大明洪武年间,一朝晨曦微露,金光洒落紫禁城之巅。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坐于乾清宫内,目光如炬,正凝视殿前悬于空中的巨幅画卷。

画中所绘,乃远俄之地,水师起事,赤帜飞扬,士兵抗命,声势震天。此等景象,虽非亲历,却足以令人心神俱疲,何况是心系天下安危的一国之君。

朱元璋观之良久,面色由晴转阴,旋即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声震屋瓦:“此等逆贼,胆敢犯上作乱,朝中何人不察?”

“尔等皆为朝廷重臣,如何不知防微杜渐,致有此乱?若非朕英明神武,勤政爱民,大明江山岂不是要葬送在尔等之手!”言罢,环视群臣,眼中似有烈火燃烧,众人皆感一股寒意直透脊背,不敢正视。

一时间,殿内静寂无声,唯有朱元璋怒气未消,“传朕旨意,严查三军,无论何人,若有通敌叛逆之心,或藏匿不报,一律诛灭九族,绝不姑息!”

此话一出,殿内更是噤若寒蝉,无人敢出声异议,心中虽怒,却不敢言。

朱元璋之名,向来以铁腕著称,滥杀无辜之事,亦非虚传。

此刻,即便心存不满,亦无人敢轻举妄动。众人皆知,一旦触怒龙颜,恐祸及全家,是以各怀心思,表面唯唯诺诺,实则暗自筹谋对策。

自此,明军上下,人人自危,生怕稍有不慎便招致灭顶之灾。

一时之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昔日威风凛凛之师,竟因一纸诏书而变得畏首畏尾,战力大不如前。

此事传开,民间亦有传言,谓之“天象示警,国运多舛”。

---

话说大明永乐年间,一朝天子朱棣于宫中夜观星象,忽见天幕之上,俄地水兵起赤旗抗命之异象,心中顿生波澜。

此景恍若前朝旧事,令他忆及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昔日为整肃军纪,严惩不贷,大兴党锢之狱,致使无数将士蒙冤。

朱棣思及至此,不禁长叹一声,心道:“先帝此举虽有不得已之苦衷,然则伤及无辜,实非仁者所为。”

遂召来近臣,密议此事。言谈间,朱棣面色凝重,语气沉稳,道:“朕闻得北疆蒙元残部蠢蠢欲动,正需一支精锐之师以固边防。今观天象,似有警示,朕欲效法先帝,重振军威,诸位有何良策?”

群臣闻言,皆低头沉思,不敢贸然开口。

良久,方有一老臣出列,拱手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选拔贤能,训练新军,同时宽恤旧部,以示皇恩浩荡。如此内外兼修,方能收人心,壮国势。”

朱棣听罢,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随即下令,广开言路,招募天下英雄,以图强盛。

自此,大明上下一片忙碌景象,新军组建如火如荼,旧部亦感皇恩,士气大增。

然而,朱棣深知治军之道,非一日之功可成。

他亲临校场,观将士操练,每每与将士交谈,皆和颜悦色,鼓励有加。

见其治军严谨而不失人情,将士们无不心生敬佩,誓愿效忠。

时光荏苒,数载之后,大明新军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漠北蒙元余孽闻风丧胆,不敢轻举妄动。

朱棣见状,心中甚慰,暗自思量:“先帝虽有大清洗之举,然其意在长远,朕今日之所为,亦是为江山社稷计也。”于是更加勤勉治国,终使大明国泰民安,声威远播。

---

天启帝朱由校,素有木匠之誉,好于机巧之事。

一日,宫中忽现异象,天幕之上展现出远国水兵举赤旗抗命之景。

帝虽见此异状,心内所思却非乱世之忧,而是那铁甲船上工艺之精妙。

满朝文武皆作壁上观,无一人敢言,唯恐触怒圣颜。

待退朝之际,朱由校急急步入御书房,心无旁骛,惟愿以手中斧凿,将所见奇物重现于世。

书房之内,案几之上,散落着各式工具与图纸。

帝亲自动手,依据天幕所见,辅以先前闻听之蒸汽明轮船、蒸汽客船等图样,反复揣摩,终得一船模之形。

此船非同小可,集诸般技艺于一身,既具铁甲之坚,又兼蒸汽之力,航行江海,无往不利。

朱由校凝视手中之作,目光中流露出少有的满意之色,轻抚船身,似能听见江水拍打船舷之声,心中暗喜:“此乃吾心中至美之船。”

---

话说那崇祯帝坐镇紫禁城中,心忧辽东之败,终日惶惶不可终日。

彼时,明军水师远征,欲图收复失地,却不幸遭逢逆境,全军覆没于清军铁蹄之下。

此等惨状,本应引以为鉴,勤修武备,以图再起。

然崇祯帝心性多疑,竟妄断水师有异心,非但不思振作,反而效法先祖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欲行大清洗,以肃清所谓“内奸”。一时之间,军中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此事传至东北,落入了锦阳城中努尔哈赤之耳。

努尔哈赤乃一代枭雄,闻此消息,不禁抚掌大笑,言道:“如此举措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