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明帝君
  4. 第六百六十四章 上天的恩赐
设置

第六百六十四章 上天的恩赐(1 / 2)


“按照这个算法,人均耕地拥有面积最多的乃是河中,加上沈大人最新丈量出来的徒弟数量,再有那些原本不能种植粮食但现在却能开辟出来种植番薯土豆的荒山,河中人均耕地面积竟然达到了二百多亩,还有辽东,辽东一带也不相上下。”

“而人均耕地最少却是浙江一带,以及福建等地,即便是算上那些开垦出来的荒山,这些地方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足四亩。”

这倒是有些出乎人意料之外了,原本想着这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怎么着浙江、湖广这些地方也要排上号吧?可现在,反倒是那荒无人烟的辽东赶上了头名。

而那些富庶的地方,人均耕地面积却反而成了吊车尾?

众人面面相觑,全都看向了朱正。

陈循更是长叹一声,“没想到啊没想到,这原本是生产粮食的地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却反而是人均面积最少的?”

朱正点点头,“这些地方,虽说气候雨水都是得天独厚的,但却多丘陵山地,即便是开荒,也难以成片,再加上这些地方本就富庶,人口众多,人口基数一大,再多的资源分下来也就显得

不多了。”

“还是陛下圣明!”郭攸之立马大声道,“大家再看接下来的这张表格,这张表格上是根据每个地区的人口总数和地域面积而进行统计计算的人口密度表,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经济水平越是高,就例如咱们京都,京津冀地区还有江浙一带这些地方,这些地方恰恰就是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方。而人口密度越小,也就是人口越少的地方,通常也是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地方。”

众人哗然!

“这也就是说,咱们大明实际上还有金山银山诸多宝山都没能派上用场,全都在荒废啊!”

“是啊,那么少的人口,却拥有那么大的耕地面积,若是咱们能够多多移民,开发这些地方,让人口与耕地更加均衡,那岂不是我大明将来良田无数,再无饥荒之患?”

连彭时都隐隐有些激动道:“陛下原来早有远见,早在去年都着手移民之事,这是真正的利国利民的大政策啊!”

“现在老臣总算是明白为何陛下坚持要进行人口普查了,若是再依照着之前造黄册那般,只是简单的统计数量,那今日户部所计算出来的这些

男女比例、人口分布、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什么的,我们都一无所知,对于国家政策的走向并没有起到大作用。”

“可这人口普查,记载了所有的人口和耕地状况,还有各地百姓的真实状况,这简直……简直就是为接下来的政事做了绝佳的前期工作啊。有了这个数据参考,朝廷所下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因地制宜,真正的解决百姓们的生存问题啊!”

李元培也看着手上那厚厚的一叠纸张,满目花花绿绿的表格,看着花里胡哨,可却是沉甸甸的社稷重器,也是忍不住感叹一声。

“获益良多!获益良多啊!”

“这些表格,真是太神了!咱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有多少青壮劳动力能够投入生产,有多少老人,多少小孩,每个地方需要多少慈幼院,需要多少医学院。”

陈循也忍不住感慨:“连婚嫁的情况都能了解,这婚嫁关系到的可是我大明未来的人口啊!人,就是基础,人,就是我朝绵延百年的根基啊!”

“对对对,我还看到这些数据里,竟是有上千个活过了百岁的期颐老人,这可是祥瑞啊!”

“陛下,臣

以为这些百岁老人,那就是是盛世之兆,我朝以孝治天下,理应更加重视这些老人的奉养,对他们的家人和当地的官员进行褒奖!”

陈循一脸激动。

这个时代,七十古来稀,经济水平的落后和医疗水平的落后,让这个时代的人均寿命不过四十多岁,能活到七十那已经是一个稀奇的事儿了。

若有人能活到一百岁,这是上天的恩赐,更是被称作奇迹,这样的老人,那就是上了朝堂也不用跪拜皇帝的!

当地的官员,更是要好生招待着,要好生照应这,当做政绩来画上一笔。

“臣等以为陈阁老所言甚是!”

善待老人,这是汉人的优良传统!

历朝历代对于老人也都多有优待。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朝代的养老各有千秋。

早在先秦时期,国家就把养老问题纳入制度,《礼记·王制》规定:“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

《礼记》更有记载:“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

即家中有八

十岁以上的老人,则儿孙中可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九十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不服徭役。

如长辈有疾病必须有人照护,则儿孙中可有一人不服徭役,父母亡故,可以三年不服徭役。

在唐宋时候,甚至于还建有专门的养老机构,南北朝时期还有专门的孤独院收养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

乃至于到了汉朝,《汉书·武帝纪》中则记载,武帝诏要求县乡基层干部要亲自送赐品上门给这些老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