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佐在喜儿的陪同下游览京城。
吸收着大明政策成果,藤原佐也有自己的野望。
有了至尊相助,自己家族想必是乘风而起,以后绝对会是倭国第一家族。
而对于家族家臣的培养,是他这个未来家主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不能去学校,藤原佐就想去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看看。
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倭国的遣唐使就是在那座学府之中学习,从华夏学得了文字、建筑、语言等等文化,回到倭国之后,建立了当今的倭国制度。
现在的国子监,可没有以前那么热闹。
新科进士奇怪的选择,格致院的建立,学校学生进入户部为吏,总总下来,已经让国子监不复以往。
藤原佐作为外使,进国子监并没有什么难处,相反,国子监很乐于招待像他这样的外宾。
生员众多的国子监,倒也不会冷冷清清,入门之后,便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树荫下,手捧着书,摇头晃脑念叨着什么。
国子监的风景本来就好,藤原佐左顾右盼,时不时深呼吸,感受着大明最高学府的氛围。
当然,这里并没有什么欢声笑语,也没有高谈阔论,只有生员低语默读。
“钦差大人,这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藤原佐好奇问了身旁的喜儿。
喜儿摇了摇头,道:“咱可不知道,毕竟,这里不是咱该来的地方。”
闻言,藤原佐瞬间住嘴,随后讪笑道:“能在如此风景读书,乃是人生幸事。”
“确实,比内书堂好很多。”
喜儿神色自然,浑不在意的欣赏风景。
能到圣人身边做事的太监,也是千挑万选中出来的。
十岁左右,阉割入宫,随后是为期十年的学习生涯,筛选出有才智、有学识的宦官,期间还要经过和其他宦官的竞争,才能站到圣人身边。
这是喜儿自幼就被灌输的思想。
内书堂确实比不上国子监,没有假山亭台,更没有绿荫碧水。
青砖瓦房,老太监的碎碎念,火辣辣的戒尺,那就是喜儿的学习生涯。
在心里,喜儿是羡慕国子监生的,有着如此优美的学习环境,衣食无忧,一心只读圣贤书。
藤原佐并不能体会到喜儿的内心情感,自顾自边走边道:“不知道在下能否有幸旁听学正的课。”
虽然这么说,但藤原佐觉得机会并不大,因为这一路走来,总觉得其他人都绕着他们走。
不知道是因为喜儿,还是因为自己奇怪且标志的发型。
孔氏是如何被圣人掀翻的,国子监的生员可一清二楚,就是因为勾结倭寇。
而现在,有倭人在国子监内光明正大行走,让部分生员感觉脸火辣辣的,不知道为什么国子监的领导还会让倭人进门。
来到一处湖边,藤原佐驻足,看向波光粼粼的湖面,侧头看向喜儿,笑道:“日本也有如国子监般的学府,名曰大学寮,是从大唐传至日本。”
“哦?”
喜儿抬眉,听着并没有感到多少自豪,因为这样的倭国,后面都做了什么?让倭寇袭扰大明沿海,这算是回报吗?
面对喜儿玩味的表情,藤原佐有些羞愧低头,道:“在下蒙学三字经与千字文,而后便熟读儒家经典,因而对于天朝,也是向往,如今站在此地,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咯咯咯~
闻言,喜儿捂着嘴笑出了声,斜看了藤原佐一眼,问道:“敢问尔邦大名皆是如此?”
藤原佐点了点头,道:“在下知道钦差大人想说什么,但是,吾邦撮尔小国,物资匮乏,百姓无可讨生,便只能下海为寇。”
“咱不知道你这话跟咱说是什么意思,但,这种话,骗骗百姓可以,换你,你信吗?”
喜儿收敛了笑容,不管他的身体遭受了什么,但他是圣人的人,换而言之,也是大明的人。
别说倭国那些讨生的百姓能不能横渡海峡,就算真的是百姓,这也不是他们袭扰大明海疆的理由。
“千万般苦衷,那与我大明百姓何干?”
看着喜儿逐渐冷下的脸,藤原佐讪讪笑道:“正是,不过,往后圣上与藤原氏定下条约,而藤原氏也会尽力管束百姓,不会再有侵扰之事发生。”
喜儿没有回答,只是看向湖面,做过的事情,几句言语就要翻篇,哪有那么简单。
若大明依旧受倭寇袭扰而有心无力,那或许还有些分量,可现在,别说倭国要好好管倭寇了,海上的各种海盗,早就被不断巡逻的水师清理的七七八八。
沿海村镇,家人的血书,让那些动了歪心思的海寇回心转意,弃寇从良,而大明也会给他们机会。
对于藤原佐一边说着从华夏学习到的东西,一边又辩解倭人的所作所为,喜儿十分搞不懂这种脑回路,难不成蛮夷都是这样?
可是,喜儿自己也算是蛮夷,但他知道什么叫知恩图报,就算不报恩,也不会落井下石。
想了想,他还是没有回应藤原佐,因为话语太过单薄,喜儿也不是什么大儒,能用经典辩经,去教育藤原佐,说不通的东西,喜儿也懒得说。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