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爱卿有何事啊?”看着崔呈秀和钱龙锡,朱由检堆笑道,歇了这么多天,他不好意思耍无赖不参与政事。
“臣有要事上奏。”钱龙锡不咸不淡道。皇帝不上早朝,他们就只好来堵皇帝了。
崔呈秀瞥了眼钱龙锡,然后恭敬道:“臣亦是如此。”
“好吧,说吧,朕尽量解决。”朱由检郁闷道,他就知道,从海外回来有大量的事情要处理,故而他才躲着内阁宰辅,没想到最终还是被抓到了。
“臣先来吧!”和以往不同,这次是钱龙锡先开口。
内阁讲究排名,崔呈秀和钱龙锡虽然都是一样的品级,但他入阁早,地位自然在钱龙锡前面,然而,过了一段时间,站稳了脚跟,熟悉了环境后,钱龙锡却不甘落后了,处处和崔呈秀争锋。
这次只是一个体现。
可以预见,皇帝的归来,一定会让这种争锋达到鼎盛。
“陛下,臣请起复在野官员!”钱龙锡慢慢的将最近中枢运转的情况一一说了遍,尤其突出了行政效率,以及各级官员的抱怨。
这是老生常谈的事情,钱龙锡原本以为皇帝一如既往的推脱后,却迎来的不同的答案。
“此事不急,还未到时候,待过段时间后,朕自然会解决人
手不够的问题。”朱由检说着,心里有点不屑,钱龙锡这边缺的这点人算什么,若是自己的计划发动在,整个兵部都空了,那钱龙锡还不得上吊自杀啊。
然而钱龙锡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整个人陷入了突然地惊喜当中,一旦起复官员,我这做的暗手就有用了。
那种突如其来的惊喜,让钱龙锡接下来的汇报都干巴巴的,让人提不起一丝兴趣。而且他汇报的也不是什么重要事情,比如诏修《熹宗实录》,毁《三朝要典》等等,絮絮叨叨一大堆,却没有太多的用处。
没办法,真正的事情在朱由检面前的桌子上堆着呢,若不是崔呈秀过来面君,他根本不会来。
钱龙锡说完后,崔呈秀终于开口了:“陛下,各地官吏数量终于统计完毕。”
说完,他就递上一本厚厚的奏疏上来,这是大明所有官吏的人数统计,也是增加俸禄的依据。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按照皇帝的意思改进出来的种种政策。比如官吏定额,幕僚、差派费用归公等,一次好好的涨俸禄事件,硬是被朱由检玩成了编制改革。
在这次的改革中,品级的工资进行了增长,同时还引入了工龄的概念,也就是科举
之后,为官的时间,根据这个时间,每一年都会增加一定的官龄工资,养老金和养廉金的概念也有提及。
养廉金是要从俸禄中扣除一部分,然后帝国补上一部分,存入银行,等到官员致仕退休后就可一次性领取,当然,若是中途出了事,这部分钱自然没有了。
至于养老金,就没有具体的规定,朱由检仿照的是后世公务员制度,并不扣钱,而是退休后直接发放。
这几种制度,在加上编制定额,巡抚成为地方长官,吏员纳入管理范围,发放薪俸,木料费用归公等,1就是最近崔呈秀的成果,可以说相当丰硕。
然而,朱由检看完后,久久不语。
这些政策是不错,而且很周全,并无多大纰漏,可以实施下去,朱由检之所以愣住,是因为他忽然发现,整个大明的文官,竟然有两万多人,这还是有品级的,若是算上吏员,不下十万,再加上武官,几近二十万。
如此多的人数,想要改动起来,是非常麻烦的,他忽然发现,自己有些想当然了,官制改革,没有那么容易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疏漏。
之前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下方地方,成立地方都察院,在朝臣看来,是一招
很妙的棋子,地方都察院不归巡抚管理,独立办公,同时有被封印的密折权力,随时可以将地方军政情况上报中枢,直达御前。
这等于将监察权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督抚大员的监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
然而真实情况呢,是朱由检发现大明没有地方检察院这一类的功能机构,恰好当时给事中捣乱,他便一拍脑袋做出决定,将这些讨厌的家伙下方地方。
然而呢,真是情况是,朱由检不知道地方是有监察机构的,提刑按察使司就具有监察权,负责弹劾地方,纠正风气。
十三道监察御史下到地方,成立地方都察院后,就将这种监察权逐渐侵夺,如今两个月过去,基本上,纠察弹劾这一类的事权,已经到了监察御史手中,提刑按察使司目前还有这些职权,但可以预见,过个一两年,就会丧失。
目前结果看起来还是好的,但这只是个巧合,不可能每次都会如此幸运,一旦各种机构闹起来,倒霉的还是地方百姓。
因此,当发现自己的官制改革牵扯到如此多人,而且影响很大时,朱由检顿时犹豫了,自己的想法,会不会不成熟,没有经过广泛的讨论,会不会出现纰漏。
所谓体制内的改
良,就是如此艰难,影响太大,后果严重,若是一张白纸,反而更加简单些,朱由检想实行什么制度就实行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