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明圣皇
  4. 第44章 诏书
设置

第44章 诏书(1 / 2)


文渊阁。

随着最后一个书办将文件搬走,今天,或者今冬最忙碌的时刻终于过去了,不光是黄立极等四名内阁辅臣,就连那些书办吏员也都松了口气。

“呼!”黄立极端起茶杯,押了口茶,随后眉头一皱,又将茶水吐掉,放下茶杯。各地进贡官吏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现在什么品质的东西都敢进贡到宫中来。

他正寻思着,自己什么时候上个题本,和皇帝提提这件事时,施凤来、张瑞图、李国三人联袂而来。

他们也忙完了自己的事,就到首辅办公室这里来聊聊天,等下班。今天是首辅黄立极当值,其他三人只要到了下午五六点就可以走了。

国家领导人聚集在一起谈论什么?无非是朝政罢了,他们说着说着,不知怎地,话题就从辽东转到了今上身上。

没办法,皇帝最近不上朝,但小动作却一直不断,全国各地,都有他召见的大臣,其中文官武将都有,不拘泥种类。

再加上宫内保密严格,自然引起了朝臣们的好奇,就连高高在上的辅臣也是如此。

反正这里也只有他们四个,没有书办,锦衣卫东厂的人也不敢来打扰,随便说说,又没什么事。

“今上行事颇为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啊!”施凤来

别有意味的说道。他这话蕴含的重重深意,顿时令其他人心中一禀。

“陛下勤政乃是好事。”张瑞图干巴巴说了句。

只是,却不能消解众人心中结。

正统十年(1445年),自从明英宗一句诏令:“从此以后,皇帝不再到文渊阁和大学士一起议事,什么事内阁研究好了,票拟给皇帝,至于皇帝怎么批红,你们就不能过问啦!”之后,内阁就成了握有实权的宰相机构,把控皇帝和群臣之间的沟通渠道。

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镇干了那么多操蛋事,明朝从他由盛而衰,还能得个‘英’字庙号的原因,不是对国家英明,而是对文臣英明,让他们攥取了最大的权力,甚至比以往还要变态。

皇帝被宰相架空成了一种明确的规章制度。

不经内阁就不是圣旨,而是中旨,可以随便违抗。同时,内阁的决策中,皇帝还被排除在外,虽然有批红权,但这只是个笑话。

得嘞,皇帝您先歇着,等我们几个宰相商量完事儿了,您在盖个章就行,没您啥事!什么,您不同意我们的票拟?那我们没办法了,要不您给出个办法来?

明朝内阁办事基本就是这样,大量的题本,让皇帝一个人无法处理,只得同意。不甘心的皇

帝自然会倚靠司礼监处理题本,做出各种处理,然而,六科给事中还有封驳圣旨的权力。

知道魏忠贤为什么弄死杨涟吗?

以为杨涟当时就是给事中,而且历任户科、兵科给事中。

就连九千岁也只能被文官逼的最后暴力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他们权力之大。因此,明朝的内阁,并不惧怕吃喝玩乐,不理朝政的皇帝,真正害怕的,是如明武宗、明熹宗这样小动作不断,喜欢搞创新的皇帝。

而施凤来的话,就是在暗指,今上也是类似的皇帝。

黄立极他们虽是阉党、帝党,但更是文官,更是宰相,天然就对皇权的反扑敏感。

今上,想做什么吗?

想到这些时日下达的圣旨,四个内阁宰辅全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一时间,他们连说话的心思都没了,全都放在揣测圣意上。

正当他们深思的时候,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司礼监的传旨太监带着皇帝的旨意送了过来。

几个内阁大臣接过文书,一一翻看起来。

文书上面都是白话文,意思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来,大概归纳总结就是三行。

熊文灿,加兵部右侍郎,持钦差仪仗,招抚郑芝龙。

沈有容,加都督佥事,提督大明皇家海军军务。

徐光启,任钦天监

监正。

至于孙元化,却没有出现在这里,不是朱由检没给他封官,而是他的职位不走内阁的途径。

孙元化接掌了内廷的兵仗局和银座局,主持铸币和火炮铸造,负责整改清理这两个衙门,同时为禁军提供装备。内廷的职位,自然不用走内阁的程序。

徐光启在内阁也有职位,御马监下面的皇庄统统划归出来,由他来管理。正好这么多田地,拿来实验和完善《农政全书》,试着推行大农庄计划。

看着三道旨意,几人面面相觑,他们刚才还在说着皇帝的高深莫测,喜欢搞事,没想到这就来了。

这三人的人名中,熊文灿和徐光启的还好说,都很寻常,唯独沈有容的任命,太出乎预料了。

在明朝,提督不是一个常设的职务,而是一个临时设置的,是差遣,不是官职,都督佥事才是沈有容的官衔。

但官衔只决定品级,职务或差遣才决定你管的具体事务和权力,是真正的核心。

例如内阁辅臣,一般都会加上太子太师、太子少傅、各部尚书之类的加衔,但这只是加品级的,真正让他们入阁的,还是五品的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才是具体的差遣,有这个差遣你才是宰辅,不然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