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同意钟会出兵伐蜀;西曹椽邵悌劝司马昭收回承命,说此人往后必反。司马昭则说了:钟会此去必然成功。为啥呢?大家都认为蜀汉不可攻打唯独钟会说可以攻打,说明他内心不怯战,这样就能打胜仗;此外蜀汉既破人心思定,无论是蜀汉军民还是钟会的部下都不会在此时追随其谋反,妄动兵戈。
司马昭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看来为人主者首先必须是位杰出的心理学家!
不过司马昭为了预防万一,还是在钟会军中设置了“监军”一职;此职位似乎与人民子弟兵中的政委一职颇为相似。钟会让许褚之子许仪担任先锋,率领六千军马,兵分三路出击;且主要任务是担任“工兵”,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这里隐藏着一个极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许仪率领的六千军马中骑兵居然有五千人,占了足足六分之五!要知道许仪的三处攻击目标都是“崎岖山险”之地,骑兵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由此可见本书的作者罗贯中虽然曾经当过一代枭雄张士诚的幕僚,但应该没有多少军事才能。这边邓艾也同时出兵,兵分五路伐蜀。大将军姜维得到消息后赶紧上奏后主刘禅,一连提出了三条对策:首先,赶紧命令张翼和廖化两员大将分别镇守汉中的两处险要;其次,赶紧遣使入吴求救;最后,自己从沓中出兵迎敌。姜维的这三条举措十分正确,如果后主刘禅施行,蜀汉是很难被攻下
的;只可惜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而黄皓偏偏又“不作不死”,和巫婆串通起来糊弄刘禅。
而这边南郑关被钟会轻松攻取(其实是因为蜀军轻率进攻之故),乐城和汉城被围,汉中两大险要之一的阳安关也受到了威胁。此时守卫阳平关的主将是傅敛,在蜀汉应属于二、三流将领。这傅敛主张出战,而副将蒋舒则主张坚守。傅敛主张出战的理由是魏军远来则必然疲困,可以趁机捞一把;此外乐城和汉城已被魏军团团包围,我们如果消极防御则这两座城池就完了!其实傅敛的这个估计太过于乐观了,势不可当的魏军根本就不可能让傅敛这么一名蜀国的二、三流将领率领不多的兵马在主动
进攻中占到什么便宜!
结果傅敛在出战过程中被钟会包围;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蒋舒偏偏又献城投敌。这下子傅敛只好以死明志,步了其老爸的后尘。而胡济(书中倒没提此人是啥职务,p民我估计其应该也是位蜀军将校)抵敌不住,逃回成都求援去了。
而这边魏军与蜀军大搞“车轮战”,且派出军队袭占了蜀军的大营。本来姜维军是占上风的,结果七搞八搞反而陷入了危局。没办法,姜维只好指挥蜀军大撤退,准备退回汉中。谁晓得魏将诸葛绪率军驻扎在阴平桥头,堵住姜维军退路。这下子姜维进退无路,几乎是陷入绝境了!
就在这个时候副将宁随提出个建议,建议姜维“
围魏救赵”,调虎离山。副将宁随的这个建议很是明智,姜维于是乎顺风顺水地率军突围了出去。
这个时候姜维准备驻守白水关;这里虽然也是道关卡但狭路较多,而且四面受敌粮道不通,没有坚守的条件和价值。老将廖化敏锐地看出了这一点,他建议姜维不要去白水关了,赶紧去剑阁吧!姜维却迟疑不决。这个时候突然得报钟会、邓艾两人分兵十余路杀了过来,廖化再次劝谏,廖化终于同意了。
剑阁确实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它是南下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易守难攻。由此可见老将军廖化关键时刻老成谋国,而反而作为葛亮同志军事上接班人的姜维却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差点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