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对李胜信全盘否定他的移民路线,很是不快。
十七世纪是海洋殖民时代,海路当然是不二选择,怎么成了自己的大错了呢?看来自己这些弟子真的长大了,有自己见解了,好,我就看看你说什么!
李易又坐下来,继续看了下去:
“海路移民,看似省了力气。可是海路颠簸,平常人会晕船欲死,吃不下任何东西。这些体力极差的灾民能熬得下去?这是让他们移民,还是让他们送死?恐怕到时候,船上许多人受不了折腾,会一心求死,不愿意着这样大罪吧?
其实,这次移民的主路线不应该在海上,而是在陆上!
十弟需向大师兄建议,重新拟划新的路线。我的建议是:从天津登船,到辽东营口上岸。一路经过盖州、海州、辽阳、沈阳、开原,到达乌拉国。然后就地展开,一路向北发展。
这一路行程3000里,看似辛苦,却行走在我粮食充裕的辽东境内。移民吃饱喝足,每日沿驿路走50里,两月后,即可到达目的地。
而且每个家庭可自己携带部分农具,粮食,减少我们运输压力。这才是正途。
天津到营口,短暂的海路,灾民一般都可以挺得住,上岸后,基本就没什么大的散失了。人命大于天,只此一条路,可活十万人。
愚兄拙见,希望十弟待大师兄来到,委婉谏言,能够采纳,万民之幸!
另请转告大师兄,我派出的北伐师长是李胜云,这个小师弟天性小心谨慎,宁可无功,不会犯错。大师兄尽管放心。”
李易看过了信,感慨万千。敢情自己进了一个思维误区。
自己一直觉得,陆路不好走。元朝版图那样大,轰然垮塌的主要原因,就是陆路交通艰难。西域反了,京城过二年才知道。再想平叛,黄瓜菜都凉了。
明朝和元朝不一样。元朝是个只
知道破坏,不知道建设的民族建立的。属于应劫而生。
明朝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王朝。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王朝。自然悉心经营自己的国土,辽东也不例外。
明朝在辽东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大规模修路。辽东横跨南北的驿路就有两条之多,短些的驿路更多。
现在自己继续大规模修路,路基已经基本铺垫好了,在这样情况下,自己还想着陆路比水路艰难,是不是有些傻?
亏得李胜信一言点醒梦中人。
至于李汝华这些人,提不出什么建议,李易觉得是必然的。因为整个大明,哪有几个人对什么奴儿干都司在哪里有印象?那就是停留在故纸堆里的一个名称罢了。
尤其华夏习惯了夸大其词,比如说路程远,就用迢迢万里。根本没个准确数字,这更让人难以把握具体路程。
所以不要说大明,就算开荒团高层,自然也是你李易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听。你让大家怎么做,大家就怎么做了。
李易从善如流,对李胜俭道:“以后你告诉李胜信,大师兄可不是刚愎自用的人。李胜信说的这条路,真的是好路。我们重新计划一下,就按李胜信所说,以辽东这条路为移民的主线,辅以海路。”
李胜俭道:“如果是这样,那辽东向天津的物资调运就暂停,辽东物资现在以辽阳为中心,可以让他们先期向北运输,到达开原,或者干脆到乌拉国。这一下,可省了许多人力物力。”
李易揉揉太阳穴。他真的不知道什么乌拉国。拿过地图,李胜俭给他标注,他才搞明白。这大概是后世的吉林市附近。正是松嫩平原的南部。从营口过去,也就是2000里左右。就算到达后世的哈尔滨,也不过是3000里。
如果有一条通衢大道,这真的是最好路线。
通衢大道,通衢大道
?有了!
李易忽然一拍大腿,吓了李胜勇一跳,赶紧端着碗离得更远些去吃饭了。李易问道:“胜勇,你躲什么躲?我问你,负责辽东修路的鲁平,现在在辽东吧?”
李胜勇道:“在,在大连,年前就带着安南的战俘去辽东了。”
李易对李胜俭道:“火速传令,让鲁平带着他的设计团队到营口等我。”
天津到大连可比营口近多了,李胜俭赶紧安排了下去。
李易又问道:“现在天津港海军都哪个师在?”
李胜俭道:“港口内是李胜东师,港口外是李胜天师,不过他们战舰全来了,战士留下一半在营口。就为了空出船位多拉人。”
李易暗道:“好险!不是李胜信提醒,险些犯了大错。去北方的战力,真的太单薄了。自己有些太轻敌了。他摸着下颌,沉吟一会儿道:“天津的陆军力量如何?”
李胜俭道:“这里有我的一个整编师,收了一些灾民青壮,现在有三万人。还有一个水师团四千人,也是我来管理。”
李易道:“在这里招兵好招吗?”
李胜俭道:“一呼百应。想吃兵粮的怕不打破脑袋?不过大明不会答应吧?我们难道在这招一个军?这可是大明京师脚下。”
李易道:“招去北海的卫戍部队,大明知道这部队是去遥远北方的,就会当做不知道了。就以你的老底子做基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