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明开荒团
  4. 第六十一章 礼仪之邦
设置

第六十一章 礼仪之邦(1 / 3)


进入辽东,李易便和大军分道扬镳。

大军沿驿路南进,到梁房口安营,也就是后世的营口。海运公司在河口入海的岸边,发现了一处天然深水港口,惊喜万分。报告给李易,李易大笔一挥,把这处港口命名为营口——营运的口岸。

这营口港是后世华夏吞吐量第九的大港,正是内陆运输与海运连接节点,是辽东咽喉之地。

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大连更探进渤海,不能成为集运中心呢?

古代运输,最大的通衢还是河道。营口港可直通后世的辽河、浑河、太子河等各条大河,辐射整个辽东西部平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要地。大连港没有河道,后世依赖铁路才能发展起来。

李胜信团驻扎在营口港,土木建设立刻跟进,各种货物仓库纷纷建起。一个大规模货物集散地迅速成型。

营口正卡在辽东半岛的入门处,整个辽东半岛也被李易安稳的纳入囊中。原来这里是李胜义团死角所在,现在也可以进行开发了。

李易本打算自己一个人前往李胜义处,但是耐不住大家的劝谏,毕竟这是几种势力交汇处,大意不得,最后只得带了一个连的警卫人马,沿驿道向辽阳进发。

辽河两岸,如今已经满是玉米地了。

李易在一片玉米地旁下马,细细的看这玉米长势。这玉米地涨势喜人,玉米棒子个头都不小。玉米绒须已经蔫吧了。

李易在玉米上扒开一道缝,掐一下玉米粒儿,已经定浆了,就是有些嫩。

李易点头,这庄稼丰收已经定型了。

突然间拐弯处冲出一个人,大喊“不许动!”

李易都想好了下一句台词是“缴枪不杀。”可惜没有下话了。

出来的是一个看青的中年人。这人以为是偷苞米的贼来了呢,结果蹦出来一瞧,是200来个骑兵,站在道旁。一个青年人在查看玉米长势呢。吓得他当时没声了。

李易招呼他过去,他战战兢兢,壮了胆子过去。这年轻人一看就知道一定是贵人,他当时紧张起来。

李易都想给他来一句:“老乡,别怕,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唱词了。这情节太像

了。

李易道:“叔,你老家是哪的啊?”

这人见李易说话和气,胆子也就壮了起来,道:“俺山东的。”

李易道:“有住的地方吗?”

这人道:“有,和婆娘孩子一起,有个马架子。”

李易道:“离这远吗?”

这人道:“不远。”

李易道:“带我去看看。”

李易自己觉得很和气,其实他久居上位,不自觉的都是不容置疑的指示语气。

这人犹豫了一下,看看这帮人兵强马壮的,也未必看上自己啥东西,就领了李易走。

连长李胜云也下了马,他也是显通寺老底子。可是武功弱些,威风的名字轮到他都抢光了,就弄了这么个飘忽的名字。

李胜云带了几个弟兄跟在李易身后,走过一段田间小路,眼前豁然开朗。

眼前一个水泡子,里面有上百只鹅和鸭子在游着,他们惊着了岸边几只,也“嘎嘎”叫着扑进河里去了。

水泡子旁边,错落着几十间小屋,李易走进了看,都是一人高矮爬爬的窝棚。

这种窝棚就是把草切碎了和泥里,土墙垒起来,顶上放木棍,铺上厚草,一个简易房屋就成了。

李易问这中年人:“叔,冬天会冷不?”

这人道:“里头有热炕,没事。俺在山东的亲戚都饿死了,俺家几口逃出来的早,后来赶上李易大人想法子救了咱们。俺比亲戚们强多了。”

李易道:“你怎么知道李易?”

这人道:“有仁义学堂啊,有老师教咱识字,给咱讲事情。这个房子就是咱家,婆娘和孩子去识字了。今年收成好,林大善人说,粮食咱们留一半。这下粮食就打滚吃也吃不完。这地有劲,一亩地估摸着也得打七八百斤往上。咱们也可以养几只鸡,养头猪,搞好过年就杀年猪了。”这人一脸幸福感。

李易推开房门,里面黑里咕咚,眼睛适应一下才看清,进门是锅台,里面是一铺炕,只有前面有一个通风窗,屋子很暗。

李易退了出来,看看房子旁边一人高的矮烟筒问:“烟筒这样矮,灶坑倒烟不?”

这人摇头:“没事,明年说不定咱就能起新房了。那时俺盖个

三间的!”

这中年人满脸是幸福的憧憬,这样简陋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只要能活着,就是美好的。

李易问:“学堂远吗?”

这人道:“不远,我们占便宜了,学堂就在生产队东头,别的生产队来念书就得走几里路。这鸭子就是老师养的,隔三岔五,还给孩子们鸭蛋吃,说是补充营养。年底开荒团要来给老师评分,有多高咱给多高。”

李易道:“领我去学堂看看。”

中年人就领着他们向东。走过一段路,就听见郎朗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走近了,见那学堂是一趟五间高大房子。

把东面两间,门前有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