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战天下不应该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这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说完,场内安静了一会儿。道家老者开始放反驳:“错了,错了!无为方能治国!天下之间,万物自然有其运动的法则。
万物生长皆有其定律。百姓何必被统治?何需要君王去费神?人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人生短暂,顺应天道。方能没有那么多的烦扰!
如果君王放权,百官不用处理事务。教育百姓宽心,人人谦卑。止兵息戈,让国家自然运转。这样的国度,岂不是人人向往的地方?”
道家老者,以此来说明无为,孟子马上反驳:“前辈,此话倒是错了!您所说的只不过是存在自己的心里,世间的人千千万,如果君王不去治理,岂不是乱套?
国家以仁政治国,减轻百姓负担,自身才能强大。强大之后,就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其他诸侯就会望风披靡,百姓也会归附。
如道家所言,我们可看到当世之鲁国!在周初分封之时,乃是天下有名的大国,强国。可是采用道家无为而治之后,鲁国君臣,信奉无为。疏于朝政,这些年来。鲁国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孟子为了反驳道
家老者,举例出了鲁国的事实。倒是让道家老者一时难以反驳。
眼看着论政儒家占据上风,道家虽然有自己的观点。可是却显得有些空洞,提倡的是个人的自由,无为。在治国方面的确没有儒家的站的住角。
孟子接着说到:“人性本善,只要君王能善待百姓,自然国家就能强盛!”听着孟子的人性本善只说,齐王露出了思考的神色。
稷下学宫,本来就是一个争鸣的好地方。法家的主张有所不同,在法家学子看来,人性本恶,所以才会需要法治,需要制度。管理百姓的言行举止,靠着法律让那些险恶之人不敢侵犯他人财物,人生的安全。
在孟子说完之后,卫鞅就站了出来,首先对着四周行礼,然后才说到:“孟夫子,在下法家卫鞅。对于先生的人性本善,不能站同!在下敢问先生,当今天下,大争之世。要害在什么地方?”
孟子向来是反对法家的论点,听说卫鞅是法家之人。便回答:“当今天下,不识周礼,不施仁政。只知道杀戮,就是最要害的地方。”
卫鞅行礼:“按照先生所言,仁政,周礼,井田制。那不就是要实行人治。由着君王的喜好,大臣的性子来治理国家,那这个国家岂能变好。先生所说,可是要复古法?当今天下,变化万千。自然是要向前行的!难道先生以为,你所说的这些,在当今天下可行?”
谁也没有想到,本来是儒道两家的争论,却因为卫鞅的出现。有了一些变化!孟子把目光看向四周,大声的说到:“只要国有圣君,内有贤臣。自然仁政可行,周礼可行。”
卫鞅摇头:“先生所言,对于君王的要求过高!如果没有圣君,没有贤臣。那这个国家。不就自然衰落了吗?”
孟子被这个问话,就是一噎。脸色有些不快:“就算是人治,那也比法家的权术之谋可行。如法家之说,乃是乱世之学而已。”
孟子说完,整个的论政堂纷纷议论起来,卫鞅对于举手大声说到:“先生此言大错。”
孟子也毫不示弱:“理论应该有理有据,足下凭什么说,我说的错了?”
卫鞅起身:“先生的错误
,有三点,第一,天下学派都有分支。在下所想,先生的论据应该只是看到了我法家的一面,这算是断章取义了。其二,法家认同法治为根本,只是分支之间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先生无视法家根本,只说其中之一,这也是大错。其三,法家治国,与搬弄权谋,可是有着天然之别。先生有意抹杀法家根本,论断轻率无以复加。当今天下,大争之世,不管是人治,还是法治。只要能够融于这个大争潮流能够强国富民,那就是正道!治国在于力行,相反的空谈,只会被潮流所遗弃!”
卫鞅的话,铿锵有力。一时间孟子居然不知道怎么回答,而在论政堂的各国士子,则是纷纷点头。半天之后,孟子才说到:“人性本善,就是因为有法,墨,兵三家的存在,而沦丧!何其的可悲。”
卫鞅毫不客气的反驳:“夫长立论无据,人性本恶。正是因为有人性的恶,各国才会有法度。天下之人,生而好利,才会有财货土地之争。因为贪心,才会有暴力和杀戮。因为有奢望,才会有那些声色犬马。正是因为人有这些缺点,才会用律法来纠正。用法律来规范,才会让人向善有序。先生说人性本善。无非就是以此来实现仁政而已,实现复古。只会是空谈而已!”
孟子被卫鞅说的哑口无言,齐王没有想到。自己这次来到稷下学宫,本来是想听道儒两家的论点的,却听到了卫鞅的话。让他顿时就来了兴趣。
齐国负责主持的官员,一看论政已经完结,而且孟子有些不愉。马上出面说到:“诸位,诸位。这次的论政就到此结束吧!感谢诸位的畅所欲言!现在我宣布,此次论政正式结束!”
齐国大臣的举动,自然是为了给论政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