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俅来说,拿下无锡是个好消息。这可以说是阶段性胜利。
平叛江南,最终目标是打败天师军,杀死张过,夺回大宋失去的城市。无锡平定之后,运河江南段大部分就畅通了。
江南目前还在天师军手里的大城市,只有一个杭州。
杭州是运河的,所以不会隔断运河的通行——船队大不了走到苏州停下就行了。
江南的粮食已经可以起运京城,这样也算是给官家了一个交代。
张过建国太快,他的基础很不稳定。实际上红朝也不过是占据了运河江南段的大城市,更多腹地的小城市,还是归大宋的——天师军也没那么快的速度统一江南。
只不过运河是江南到汴梁的大动脉,那些城市虽然没有被天师军占据,可是粮食物资无法往来南北。
现在打通了运河,大宋岌岌可危的物资危局暂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高俅受到了赵佶的热情表扬,升官发财,自然是该有的。
不过高俅看重的不是这些,他看重的是圣旨里面的一句话:“卿当更加用力,早日平定江南,朕扫榻以待。”
扫榻以待,在外人听来是一个形容,说的是赵佶认真准备接待高俅凯旋。可是在高俅看来却别有一番滋味——这就不足为外人道矣。
因为这句话,高太尉干劲冲天。他一面命韩世忠整顿江南,捉拿天师军残部,一面命润州的部队加大攻城力度。
无锡丢失的消息传到润州,对双方士气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宋军现在士气昂扬,而天师军一个个都情绪低落。
江南战役从开始打起来,一直就有两个战场。主战场在润州,如果润州丢了,宋军就可以直逼江宁府——也就是红朝的金陵,张过面临的就是灭国之战。
润州对于张过是重中之重,所以他才派最信任的曹国舅掌管润州城。
可是虽然润州重要无比,是江南战役的主战场,但是主战场的情况却取决于分战场。
运河上各个城市的战斗是分战场,看起来没有润州的战场重要,可是润州城的结局,很大程度取决于运河上各个城市的战斗。
当无锡还在天师军手里时候,这段运河双方彼此牵制,谁也动弹不得,大宋的军力和物资,一大部分要消耗在这里,润州的压力就没那么大。
现在无锡没了,运河一下子变得对大宋有利了。
对赵佶有利,自然对张过不利了。
韩世忠现在可以把更多的粮草物资运到润州城下,高俅手里的资本一下子宽裕好多。
而且天师军遗留在无锡的火炮和天雷,以及大量火药炮弹,也被韩世忠运来了一部分。
天师军的火器,在火炮这一项上,比宋军的高端一些——至少射程远。
高俅对曹国舅的军事优势又增加了不止一成。
粮食管够,火药炮弹充足,那就拼命打吧。
攻城战,在本时空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消耗战。
大部分时候打半年一年很正常。
著名的有南宋襄阳之战,足足打了六年。就是说襄
阳被围六年,南宋守了六年,然后才丢的。
攻城守城的双方,大部分时候是拼消耗。像近卫团这样闪电一般作战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当武器没有代差的时候,守城一方占尽防守的优势——战术优势;可是既然是防守,那么自然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被人围着揍,这样攻守双方战术战略上就扯平了。
既然双方在一个水平线上打,自然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谁。
不过量变引起质变,当一方的微弱优势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优势就会化成胜势。
现在优势在高俅一边,他正身体力行着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当然他没有这个理论高度,只是本能的去实践这个理论。
高俅用尽一切办法,想要最快的拿下润州,好直捣江宁府,活捉张天师。
这时候他就想起了秦牧,想起了近卫团。
近卫团一支孤军,深入江南,不但没有被天师军吃掉,反倒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韩世忠自然不能隐瞒基本的真实,江南各个城市的战斗情况,他还是尽量如实的汇报的——至少不能说那些城市全是他打下来的。
高俅由此才发现近卫团战斗力惊人。
现在既然无锡已经拿下,运河大部分已经打通,高俅想到把近卫团调过来攻打润州。
近卫团虽然也是民团类型,可是这些民团是江南战役开始时候就跟在军队里面的,是隶属于自己的,和九皇子没关系。
他们的功劳,要算在自己头上。所以高球不忌讳使用近卫团。
高俅立刻调近卫团来润州。可是没想到,他的命令被无视了。
韩世忠说近卫团已经离开了无锡,回西北府州去了。这让高俅大是恼火。
怎么自己的命令不管用吗?再说你们跑那么远干嘛,我又没想吞并你们。
不过高俅再发火也没用。近卫团不是禁军,也不是西军,他们只是一伙民团,本来就不是朝廷体制内的人马。
他们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高俅拿秦牧一点办法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