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并不是想替张信说好话,只不过是想利用这次的机会,拉拢一些将领。
要知道,跟随朱棣出征的,基本上都是勋贵集团的人。他们的军事实力很强,掌握的人脉也很强。
当然,这个勋贵集团,并不是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勋贵集团,因为那帮人已经被杀的差不多了。
现在的勋贵,大多都是跟随朱棣靖难的将领。
很显然,这次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朱瞻基在这帮人的心中,威望也越来越高。
……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明军方阵紧紧围靠在一起,非常有节奏的往前行走。
大地,也都跟着颤抖。
应昌。
这里,曾经叫做鲁王城。
乃是元人在听取了汉人的意见之后,在草原修建的城郭。
草原儿郎,他们因为草原的习性,不得已,几乎一直都是居无定所,不像中原,你的家在哪里就在哪里,不能改动。
因此,他们很少修建像汉人一样的城池,房屋。
但藩王就不一定了,尤其是元朝时,蒙古人掌握了天下,他们有能力修建城池。
应昌依山面湖,地势雄固,山环水抱,幽静且神秘。
此时,应昌城。
天空阴云密布,草原被白色的雪所覆盖。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无数匹战马,快速地疾驰着,奔腾而过。
这万匹战马中,为首的是一匹白色的头马,隐隐间,有着王者霸气。
在其上,坐着一位勇猛无比的霸气皇帝,朱棣。
其后,是他的孙儿朱瞻基。
看着这一望无际的草原,稍微有些冰冻的达里湖,还有那已经断裂的城墙,朱棣感叹道。
“想当年,徐达大将军率兵北上,攻破应昌,缴获了他们的宝册,我大明,也算是彻底颠覆了元朝政权。”
“如今,再次来到这应昌城,我们定会像前人那般,百战百胜!”
“是啊。”
朱瞻基也感慨道,“曾有诗云,东城无树起西风,百折河流绕塞通,河上驱车应昌府,月明偏照鲁王城。”
“这应昌,作为大元的几大城池之一,的确是十分重要,现如今,却也成了无人问津之地。”
“可惜。”
这时,朱高煦从他的身后冒了出来,用剑柄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侄儿,你说话怎么文绉绉的。”
“你二叔我都没有见过你读书,你是如何知晓的?”
朱高燧也冒了出来:“侄儿,你三叔我最熟悉你了,平时就不喜欢去回春坊读书习字,你还懂这些?”
朱瞻基尴尬一笑,不好,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文化水平。没办法,自己实在太过于优秀,他们就是嫉妒。
“二叔三叔,你们以为我跟你们似的啊,我可是一位爱好读书的好少年。”
“得了吧,杨诗琦一直叨叨,说你是最不喜欢读书的那一个。”
朱棣呵呵一笑,带着慈祥的笑意,“孙儿像我,我当初像他这般年纪的时候,也一心只想着打仗,也不喜欢读书。”
“宋濂先生当初,根本拿我没办法,哈哈。”
朱瞻基点点头,“爷爷,我喜欢读书。”
“哦,是吗?爷爷不信。”
行了,驻扎应昌,剑指漠北!”
“传我令,沿着达里湖,营帐一字排开,形成包围之势。神机营在最外侧,火炮火铳,随时准备!”
“是!”
吩咐下去,军营就开始建造起来,古代行军打仗的军营虽然没有那么麻烦,但相比较现代的帐篷还是稍微有点浪费时间。
明军的军营,其实就是将中军营帐围绕在最中央,最外围扎上木墙。
而放牧区,也设置在了军营里面,不能够随意出去。
原因很简单,害怕鞑靼突然袭击,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是的,明军他们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会进行放牧,这样可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肉吃,也可以保存体力。
反正这样一个独特的天然优势,何不利用起来了。
再说,明军之中草原儿郎也是占了一部分的,闲着也是闲着,放牧不是挺好的吗?
大年三十夜。
明军营帐,那是灯火通明,为了欢庆这高兴的时刻,迎接新年的到来,朱棣特意将酒肉发放下去,供将士们吃喝。
说实话,要不是因为朱瞻基把粮食积攒够了,明军想要有这么多的物资,还真的不容易。
放在以前,大明的国库,估计现在都已经空了吧。
中军大营里。
朱棣他们等等的一众将领,聚集在篝火的旁边,围坐一圈。
看着燃烧奔腾的火焰,朱棣手里拿着一个鸡腿,询问道,“我们的骑兵探子怎么说?”
朱高煦回答道:“皇上,未见阿鲁台的踪迹。大雪覆盖太多,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什么线索。”
“那你的意思是等来年开春了才能够找到他们吗?”
“是!”
“所以我们就要将大军驻扎在这里,积蓄力量?”
朱高煦解释道:“是这样,没有办法啊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