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张信山三兄弟合力将一截圆滚滚的湿木头抬到院子里。
这是按照张知的想法制作的,趁稻穗在院子里晒着的功夫,张信山三人去后山找了一棵大树,树干粗壮,有一个成年男子腰那么粗。
截取三寸长的木头,中心掏个洞,穿上绳子,一个简易的木碾就做成了。
将绳索套在牛背上,张老头牵着水牛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木碾带着湿气,重量足够,碾压过的稻子,谷粒纷纷掉下来。
显而易见,比人力轻省多了。
老王氏高兴地击掌,感叹道:“读了书,就是不一样,我家知了怎么这么聪慧!”
还在放农假的大娃二娃站在边上围观,听闻这话感觉压力更大了,见人手解放出来,两人默默地回屋读书了。
一个上午的功夫,院子里晾晒的水稻全部脱粒,下午再将黄豆压一遍,之后只需要慢慢晾晒就行了。
这么好的东西,自然要分享给自家大哥二哥了,张老头吃过午食,放下碗就往外跑。
恰巧村长路过,张老头几人的对话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跟着一起来凑热闹。
张老头骄傲地扬了扬下巴,炫耀地道:“是不是很快?我家知了一个晚上就想出来了。”
张信山牵着牛在黄豆秧上走来走去,所过之处,黄豆扑簌簌地往下掉。
村长蹲在地上,捡起一根豆秧查看,“真方便啊!这东西做起来也不难……”
“简单得很,而且这木碾还能反复使用,明年晒干了,泡泡水又能用!”张老头招呼两个哥哥,“我们砍回来的树,还剩一截,你俩分一分。”
两老头也不客气,叫上儿子来抬走了。
村长看得心头火热,迫不及待地回家去,自家做一个用,也早点把消息传给村里人。
等第二天,村民都去张智虎和张智猴家看热闹。
“这东西真好使啊!一家人三四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一天就能干完了!”
“那是因为张智牛家有水牛才干得快吧?”
“你傻了吧!这东西人拉起来比拉犁轻松多了,要是我家五个儿子轮流拉一天,比我们一家子累死累活搓到半夜强!”
你儿子多,了不起!
众人转身夸起张知来。
“老张家人读过书就是不一样,一下子就想出一个这么省力的工具,下半年秋收我就不愁了。”
“知了这脑袋瓜子是怎么长的?我们这些老庄稼把式都没想过还可以这样。”
“都说知了身上带着福气,我看这话一点没错。”
村民们议论纷纷,甚至还有人提出给张知记在族谱上,她以后必定有出息,他们张氏一族也能跟着扬名。
但是,哪有女孩上族谱的?大部分人都不同意。
最后,这事就不了了之。
不过,不少人家都做了一个木碾出来,能省力不少呢!
族里众说纷纭,老张家人各忙各的,张信山三兄弟已经回媳妇娘家帮忙去了。
张信山和张信水架着牛车,带着新工具上门,老李家在李家村又风光了一把,谁不说他家两个闺女嫁得好?已经有不少人家开始打听小水村谁家还有没娶媳妇的少年郎了。
至于张信粮没有架牛车,是因为王氏一族有牛,富人家的地收完了,就会匀出去给族人使唤。
因为有了木碾的加入,小水村人都早早将谷粒晒干收进仓库。
细雨如约而至,连绵下了十天还没停。
“老头子,衣服做好了,回房试试看合不合身。”老王氏咬断针线,将衣服递给张老头。
因为是绸布,若再做成短打,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老王氏花了一番功夫打听,富家翁都穿什么样式的衣裳,小心翼翼地裁剪后做出来的,花费了不少时间。
“做好啦?针脚真细密!”张老头把手在身上蹭了蹭,小心地接过,回房去了。
三个儿媳妇也将自己做好的衣裳交给自家男人,回房换上看看合不合适。
等一老三少从房间里走出来站在一起,让人眼前一亮。
老张家人的相貌本来就不差,而且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穿长袍有些拘束,四人看起来增添了几分斯文贵气。
张知夸赞道:“爷爷,你穿这身走出去,谁不问一句这是谁家老太爷啊!”
张老头高兴地哈哈大笑,连道:“是你奶奶手艺好!”
老王氏笑着拍了拍张老头的肩膀,“先别动,我看看!”
她仔细地替张老头规整了衣角,“刚好合适,我还往大做了一些,没想到还是刚刚好,老头子,你是不是又长胖了?”
“你不也是,你瞅瞅脸皮都展开了!”张老头笑呵呵地捏了捏老妻的脸。
不是?人在家中坐,粮从天上来啊!
张知转眼看向其他人,几人已经从衣服试到鞋子了。
呵!又吃了几口狗粮。
张知将目光移向小李氏的肚子,这样浓情蜜意的氛围,感觉很快她就又要多个弟弟妹妹了。
完全参与不进去的张知,转身跑进自己房间。
现在,房间已经被大大小小的坛子占满了,一部分是桑葚酱,一部分是桑葚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