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摊位都有自己的招牌,直接用两根竹竿一立,中间一个大横幅做招牌,简单明了。
电线杆上绑了个喇叭,也在不停的广播,女播音员高亢的声音在整个市场回响,恭贺新禧的同时,夹杂着汇报去年取得的成绩,更是让大家充满自豪感。
抖空竹的动静不小,空竹在快速旋转,撕裂空气发出不同的声响,担子上空竹的种类也挺多,朱雪峰有时候也不能理解,有些空竹明显重心不在绳子上,为什么还能照常翻滚,这玩意不科学啊。
没走一会就遇到小吃了,卖山楂棒的、卖驴打滚的,远远就看见前面巨大的茶壶,得半米以上高,旁边都是大碗茶、酥油茶什么的,见小妹跃跃欲试的样子。
“想喝的自己去啊,一会没肚子吃别的可别后悔。”
也是,刚吃完早饭,这再灌个水饱,一会啥也不用吃了,小妹忍着馋,带着三个丫头飞快的跑开,引得老二哈哈大笑。
没一会每人手上就多了一个风车,这条街卖风车的是真不少,有摆摊的,挑担的,担子上扎着很多风车,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小风吹着,一排排的风车快速转动,发出悦耳的声音,仿佛又一次的回到了童年。
远远跑过来一群孩子,一看就知道没大人跟着,应该是一个院子里约好了一起来的。
带着几层硬纸壳子压制而成的面具,外面描画着西游记师徒的样子,每人带了一个,演孙猴子的,还拿了个纸棍子,像模像样。
只有那沙僧最有意思,脖子里还带着大山楂做成的念珠串,不时咬上一口,这玩意上面都挂了霜,甜啊,有几个孩子能忍住不开口的。
“三位姐姐,你们说,他们到了家,这念珠还能剩下吗?”
三个丫头也是抿嘴笑了,这沙和尚太馋了,看人家老猪都没这样。
一路上的玩具真多,让几个小丫头目不暇接,小妹也是欢欣雀跃,泥人、面人、脸谱、棕人、毛猴、竹蛇羽蝶、竹木刀枪、绢纸、布娃娃、布老虎、早看了眼,不知那个好,恨不得全都往家搬。
几个小丫头受到小妹的感染,不知道啥时候开始,一人拿着一个人舔上了,还互相交流比划一下,谁的更好看。
不知不觉到了海王村了,这里更是热闹,庙会向来是风味小吃的大聚会,这里基本上老京城的这点玩意都聚齐了。
驴打滚、豌豆黄、年糕、灌肠、卤煮火烧、炒肝,到处是热气腾腾透着新年的喜气,走了一路了,这些看着就香。
不远处搭了好几个戏台子,唢呐声声、锣鼓咚咚,这是有戏曲表演,有专门赶庙会来表演挣点小钱的,也有纯票友来凑个热闹的,不一而足。
几人正吃着灌肠,这玩意就是主要是淀粉,加了红曲水和豆腐渣,蒸熟了用猪油一煎,再撒点盐水蒜泥,用个竹签一扎,外焦里嫩的,倒也别有风味,后世也没少吃过。
一群人在不及人家托着盘子过来,各种打赏满天飞舞,劈头盖脑的砸向舞台,感情直播打赏是受了这个的影响,当然也有白听了走人的,不过老京城人早习惯了这个,打赏的人不少。
台下表演的也不少,最简单的就一个人,拿了两个条凳,变着样的在上面耍,时不时还来个一字马,看着四十来岁的汉子大冬天的一身短打,喝彩声和打赏也是连绵不绝。
耍幡的看得大家一阵阵揪心,玩吞宝剑的、假人摔跤的各种表演在这里汇聚,几人也是端着小吃,不停的赶场,打赏也扔出去了好几毛。
庙会的表演请了不少天桥的真把式,看着过瘾,节目完了,捧场的不少,大过年的兜里多多少少都有点闲钱,人家大冬天这么卖力表演,不捧个场说不过去,毕竟厂甸庙会又不要门票。
走到村口,到最后一家店里看了看,这个店每年庙会的时候都会被租出去,变成一家风筝店,多少年了,和另一头的风筝店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一排排的风筝,都画着各种鸟和昆虫,画得惟妙惟肖,还有大个的蜈蚣风筝等等,都是老手艺,几人忍不住又买了几个。
一条紫红色的横幅分外招眼,厂甸大葫芦五个大字招来了无数的孩子。
这玩意也算厂甸的招牌了,一米多长的大葫芦,可是孩子们的最爱,拿在手里,老带劲了,其实要的就是这一米多长的范,味道倒是其次。
排了一会队,买了三根,可把小丫头和几个丫头开心坏了,老二居然没要,其实这玩意一个人根本不好弄,就得一人拿着,其他人分着吃才过瘾。
回到大院,几人还在热热闹闹的核算到底吃了多少种小吃,半天也没凑明白,都是端着小吃到处乱跑,早记不清了,何况三个丫头都叫不出小吃的名,只能比划。
中饭是不用吃了,杂七杂八的小吃早塞爆了,这玩意就在庙会上吃最香,平时也有,可见不到扎堆排队的样子。
“雪松,一会你带妹妹先回去,我还得出去一趟,晚上回家吃。”
“大哥,大过年的你还要跑啊!”
“有几个长辈,我得去看看,明天我就得去轧钢厂把车还了,在厂子里待几天,有些事要做,家里就让伱二哥看着了。”
小妹闷闷不乐,这大哥是真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