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边吃边聊,聊到杨绍军打工的事,闻晴问:“杨哥,你认为哪些行业挣钱容易?”
杨绍军放下筷子,说道:“现在百业待兴,哪个行业都可以挣钱,但我认为,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利用好自身的资源。
我是学电子的,利用业余时间给大家修修收音机、电视机,帮助学校翻译一些国外专业杂志上的专业文章,每个月有5、60元收入。”
闻晴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又问:“我听说国外有计算机,可以更快地计算,还可以进行机械设计,你知道吗?”
杨绍军说:“我国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了,1973年平京大学就成功研发出编号为150的机型,后来又研发出国外计算机的兼容机。
现在国内已经能够生产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存储器,去年在秦城举办了微型计算机交流会,据说全国有六十多家厂商参展,国内应该是有不少厂子可以生产计算机。”
喝了一口茶水,接着说:“这些计算机大多数是用于工业生产和科研,价格高得很。”
闻晴记不清家庭计算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不再言语。
三个人把话题转到买房上,讨论半天,朱红英把买房的区域定在城内,他们两人的钱也不多,只能先买一间房或者一套小户型。
闻晴答应马上帮他们打听,杨绍军和朱红英准备假期在城里各处逛逛,也去寻找房源。
吃完饭,闻晴带着三人参观二夏村。
朱红英和杨绍军都是下乡知青,对乡村的景色很熟悉,看着久违了的田园风光,心情十分好,给闻晴讲述着两人在乡下的经历。
闻晴带着他们三人去村后的小鸦山,春天,她承包小鸦山的部分山林后,从空间里移植了三十棵栽种五年以上的桃树,当年种下,当年就结果了,现在树上挂着不少粉粉白白的桃子。
明丽从来没有看过树上的桃子,闻晴带着她摘了不少,让朱红英打包带走,吃过晚饭,一家人才愉快地告辞了。
说起为朱红英找房子,闻晴才记起自己那套一进院的装修,她是刚放假的时候去看过,现在她已经从江南回来,时间又过了二十多天,应该快完工了吧。
次日早起,闻晴吃过早饭,骑着自行车向花水井胡同而去。
院子门关着,她打开院门进去,果然已经装修完毕。
整个院子焕然一新,雪白的墙壁,青砖黑瓦,院子里收拾得整整齐齐的,门窗全都换成新的,地面铺的青石板,院子里只剩下一棵高大笔直的银杏。
闻晴打开房门,只见墙壁雪白,屋里空荡荡的,她从空间里拿出一套明式家具摆放在书房里。
这一套明式家具有一张书案,一个书柜,两把圈椅,是她陆陆续续从委托商店和废品站中淘来了,经过清洁修理,又上了清漆,家具没有繁琐花纹,新上的清漆让它们看起来古朴可爱,低调高雅。
闻晴暂时不打算搬过来住,只布置了书房,她在书房里放了一张沙发,如果需要,也可以临时住一下。
院子西边修建了一间厨房,一间卫生间,灶台、橱柜、淋浴设施虽然简陋,但全都是按照闻晴的设计图布置的,闻晴十分满意。
去了老胡的四合院,两人结账,闻晴给了老胡4000元,超过了当时的预算,但也很合理,胡师傅问:“小闻,你其他的院子还要修吗?”
闻晴迟疑了一下,二进院太破烂了,如果不修就完全是废墟,如果修,差不多就需要重修。闻晴也不瞒他,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又补充说:“胡师傅,如果重修二进院,工程量比较大,需要的材料也多,您有这么多材料吗?”
胡师傅说:“我要实地看了才知道要多少?”
闻晴说:“不着急,等到凉快一点我再接您过去看吧。”
闻晴想起来,当初准备修一进院的建材时,胡师傅也说过,建房子需要钢筋、水泥、水管,玻璃、电线、砖瓦、木材等等,当时她四处寻找,还找了建筑五金商店的付经理帮忙,又去废品站收罗了些废旧钢材、水管,修这边一进院用了一部分,剩下的放在空间里。
二进院需要的东西更多,估计空间里的东西不够,市场上商品紧俏,她还要找关系才能买得到。
接着,她去了御临湖畔的院子,找出钥匙,打开门锁,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绕过影壁,发现院子更破败了。
中间的正房门锁着,但窗户已经垮了一半,斜斜地挂在窗棂上,地上的杂草高过她的腰,院子中的水洼飘着树叶。
打开房间门,见房间里的墙上贴着一些照片,买房子的时候,听说业主姓莫,夫妻二人同时离世,照片里穿着西装旗袍笑得灿烂的两位中年人,想必就是他俩了。
闻晴把相框一个个取下来,屋子里的书柜已经摇摇欲坠,木床断了一条腿,斜斜地搁在地面,此外还有二把椅子,地上有一些被雨水浸湿过的书籍纸张,以及满地的灰尘,屋里彷佛经过扫荡,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占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