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办的事,也得有个决断,一小部分朝臣和宗室都在为章彦安求情担保,章彦成不能无视,得给众人一个说法。 思量了一夜,最终章彦成做出决定,再查十日,让魏德善再多活十日,如若还查不出证据,便就此作罢。 但章彦成不信任梁王,梁王只想息事宁人,他是不会努力探查的,是以章彦成找了个借口,以梁王身子欠佳为由,不让他再继续审理,换成了江开泰去审。 皇亲国戚有所顾忌,官员们无需避讳,但有些官员胆小怕事,不敢放手去查,得找个有胆识,不惧皇权的才成。 江开泰是章彦成的心腹,他便成了最佳人选。 皇上的心思,江开泰很清楚,他猜测皇上是想一雪围场之耻,于是他接手之后全力探查,一心想给皇上一个交代。 但查案之人不止他一个,还有两人一起查,江开泰不可能做什么手脚,必须如实查办。 眼看着十日之期将过,仍旧没什么线索,章彦成不禁在想,难道这真的是天意吗?居然连江开泰都查不出来,章彦安做事竟如此谨慎,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把柄。这可如何是好?难道真的要把他给放了? 明兆提议耍个手段,伪造证据,给他定罪,“反正他这人不老实,找不到证据就造一个呗!咱们也不算冤枉了他。” 章彦成再怎么着急,也是有原则的,“那不成,朕是要治他的罪,但必须光明磊落的查证,才能问心无愧。如若使阴招,坑害自己的兄弟,如何对得起父皇的信任?” 明兆却认为对待坏人无需讲究情义,“他害你之时可曾顾念过什么兄弟之情?” “他是他,朕是朕,朕若与他一般耍阴谋,那与他有何区别?”最近所发生的这些事,让章彦成越发相信,这世上的确有报应一说。章彦安背弃瑾娴,失去皇位,便是他心存歹念的报应,是以章彦成做事坚持原则,不愿动歪念。 明兆浑不当回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皇上若不愿动手,臣弟愿意去做,您就当不知情即可。” 章彦成正色制止,“朕已然知情,就不能任由你胡来。对外人可以耍手段,但对自家亲人不可以,毕竟咱们都与他有一丝血缘,谋害至亲,是要遭报应的!” 这话从堂兄口中道出,着实令明兆意外,“皇上,您不是不信这个嘛!” 人的观念是会改变的,“从前是不信,现在有几分信了。你瞧瞧老大和老二的下场,便知谋害至亲是什么后果。” 这两者有关系吗?明兆认为是他们能力不足,看不清形势而已,不算是什么报应吧? 然而皇上信这个,不许他动手脚,那他就不能自作主张。毕竟这事儿需要配合,一旦皇上不肯配合,他一个人很容易露馅儿,到时若捅了娄子,父王又该责罚他了。 拗不过皇上,明兆只得作罢,打消这个念头。 十日之期已过,魏德善仍旧没有供出什么有利的证据,梁开泰连信郡王也查了,也没查到什么线索,无奈之下,章彦成只得遵守承诺,放了章彦安。 敏贵太妃每日斋戒,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当她得知儿子被放出宗人府后,喜极而泣,赶忙去叩谢菩萨。 她就知道她的儿子是冤枉的,皇帝想害他都找不到证据,可见彦安并未与朝臣勾结,还好老天开眼,保住了他,否则她真的活不下去了! 太皇太后也在拜佛,可她却未能如愿,她还在等着奇迹出现,刑部那边突然传来噩耗,说于连海在狱中自尽了! 于连海经历过大风大浪,性子坚韧,不到最后一刻,他绝不会放弃的,怎么可能自尽呢? “这消息打哪儿传来的?你是不是听错了?不可能!连海他不可能轻生的!刑部大牢看管森严,那里头上想自尽都难,他怎么可能出事?” 太监禀道:“消息是外出的公公传来的,他在刑部里有认识的人,据那人所说,于大人是用筷子插喉自尽的。” 那种死法,单是想象,太皇太后便觉浑身发寒,汗毛倒竖,“他可是于家的顶梁柱啊!于家还需要他,他怎么可能自尽呢?这里头一定有蹊跷,立刻派人去查,找个仵作彻查连海的死因!” 太监遵照太皇太后的口谕去出去找人,侍卫将此事上报皇帝,询问皇帝是否需要拦阻太皇太后。 章彦成正在抄写《地藏经》,他不甚在意,“想查就让她去查,越是拦阻,她越是闹腾起疑心,倒不如让她去查,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她老人家也就消停了。” 侍卫领命告退,章彦成继续抄写经文,权当忏悔沾血的罪孽。 太皇太后就等着仵作提出疑点,然而仵作检查过后,只道于大人没有其他伤势,的确是死于那双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