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晏成功铲除了王崇一党,为国家除去了一大隐患。然而,她还未来得及享受这短暂的平静,新的危机却已悄然降临。
在边境的一场大战中,虽然敌军被击退,但本国也损失惨重。战后,国内出现了粮食短缺、民生凋敝的情况。一些地方甚至爆发了小规模的起义,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禾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向皇帝进言,主张减轻百姓赋税,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水利建设,以恢复国家的经济实力。然而,这一建议却遭到了朝中一些保守派大臣的强烈反对。
“陛下,禾晏此议万万不可!如今国库空虚,若再减轻赋税,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一位大臣说道。
“而且,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水利建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力力,此时国家正处困境,如何承担得起?”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他们认为禾晏的想法过于激进,会进一步削弱国家的财政收入。更有甚者,在皇帝面前恶意中伤禾晏,说她心怀叵测,企图通过这些手段来笼络民心,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权力。
皇帝对这些言论半信半疑,对禾晏的态度也变得有些微妙。禾晏察觉到了皇帝的变化,但她坚信自己的主张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并未因此退缩。
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禾晏决定亲自前往各地考察,了解实际情况。她带着亲信和一些有经验的官员,日夜兼程,奔波于各个受灾地区。
在一个偏远的乡村,禾晏看到了百姓们生活的困苦。田地荒芜,房屋破败,许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将军,我们已经好久没吃过一顿饱饭了。”一位老者拉着禾晏的手,眼中满是绝望。
禾晏心中一阵酸楚,她当场决定发放军粮,救济百姓。
“大家放心,朝廷不会不管你们的!”禾晏大声说道。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跪地感谢。
然而,禾晏的这一举动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了把柄。他们向皇帝告状,说禾晏擅自挪用军粮,有违军纪。
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禾晏召回京城。
禾晏回到京城后,立刻进宫面圣。
“陛下,臣挪用军粮实是为了救济百姓,绝非有意违反军纪。”禾晏跪地解释道。
皇帝冷冷地看着她:“禾晏,你可知罪?”
禾晏抬起头,目光坚定:“陛下,臣一心为了百姓,何罪之有?”
皇帝沉默不语,心中陷入了纠结。
此时,朝中的反对派大臣们纷纷落井下石,要求皇帝严惩禾晏。
“陛下,禾晏此举分明是不把朝廷律法放在眼里,若不严惩,难以服众。”
“她擅自行动,无视圣上权威,必须予以重罚。”
在这关键时刻,林羽挺身而出,为禾晏辩护。
“陛下,禾将军一心为国为民,其情可嘉。此次挪用军粮也是事出有因,还望陛下明察。”林羽说道。
“林羽,你莫要为禾晏开脱。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她岂能随意违反?”一位大臣指责道。
林羽据理力争:“诸位大人,当务之急是解决百姓的困苦,禾将军此举虽有不妥,但也是出于无奈。若因此严惩,恐寒了将士们和百姓的心。”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皇帝最终决定暂时免去禾晏的官职,让她在家中反省。
禾晏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接受这个决定。
回到家中,禾晏并没有气馁。她利用这段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写下了详细的治国方略。
她在书房中日夜操劳,查阅各种典籍,与亲信们商讨对策。
“将军,如今局势如此艰难,我们该如何是好?”一名亲信问道。
禾晏目光坚定:“只要我们心怀信念,总有办法让国家走出困境。”
与此同时,社会局势进一步恶化。起义的规模不断扩大,朝廷的军队疲于应对。
一些地方的起义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他们攻占城池,抢夺官粮,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皇帝这才意识到禾晏的建议或许是正确的,他开始重新考虑起对禾晏的处置。
一天,皇帝突然微服来到禾晏家中。
“禾晏,朕此次前来,是想听一听你真正的想法。”皇帝说道。
禾晏连忙跪地行礼,然后将自己的治国方略呈给皇帝。
皇帝仔细阅读后,不禁频频点头。
“禾晏,朕错怪你了。”皇帝感慨地说道。
禾晏说道:“陛下能明白臣的苦心,便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皇帝当即决定恢复禾晏的官职,并让她全权负责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工作。
禾晏感激涕零,再次踏上了充满挑战的征程。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暗中酝酿。
在一个阴暗的密室里,几个神秘人围坐在一起。
“禾晏又重新得势了,我们必须想办法阻止她。”一个蒙面人说道。
“放心,我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这次,我要让她永无翻身之日。”另一个人阴恻恻地笑道。
他们开始密谋着一系列的阴谋,企图再次将禾晏置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