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在这个平台消灾免祸,遵从宇宙能量的指引。
简评《立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要说《立春》这片我大概是07年底的时候就看过了。当时看完之所以会感到很伤怀,觉得刺痛,认为这片应该收藏,是因为从这片让我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一个可笑荒谬而又糟糕的失落者。
一晃四年过去了,虽然我依然还是个执着着一定要寻找答案和道途的逐梦者,但这些年的人生阅历总是会让我不断的在“觉今是而昨天非”的过程中更加成熟。比如看到了一些以前不曾看到景象事物以及人,听到了一些以前听不出来也听不懂的话语,感悟到一些以前不会察觉体会的规律现象和觉悟。当然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电影却永远都固定在了那里。
其实首先很想说顾长卫之所以会拍《立春》,其动机应该是为了扬名立万,也就是在国际某个颇具影响却又不那么轰动的电影节上拿个奖,毕竟天朝的国民还是非常看好权威和成就的。因为天朝80后之前的大部分国民品味还是很单纯的,因为时代的原因反正不怎么懂文化欣赏,有外国人的权威可以认定那再好不过了。不过这从80后开始,人们的品味就有些杂,然后就是现在这个正经历着的一个混乱而迷茫过程,所以现在这个时期也是个新群体审美形成之前的磨合期。
再说顾导这片,虽然看上去让人感觉我们这社会真的很没意思、非常粗鄙,令人窒息。但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为了拿奖,为了博取外国颁奖者的同情和看好而精心策划的。也就是说,这反映不了我们现在社会的现实。诚然,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鹤阳市”的地方(这地方查都查不到),而片中人物说的是蒙古包头方言。就算这种偏远僻静之处的民风民俗真就是片中所描绘的样子,那也完全只不过是地区级非主流状况。那么片中剧情的安排,人物的设置自然就相当的“顾式艺术”了。
肯定的说,这种“顾式艺术”处理过的故事和人物之所以能打动观众,让人感染,感动。是因为编剧导演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值得我敬仰和学习的。只不过当你被《立春》成功的感染后,你的感觉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让你想象导演编剧是个怎样的人,你一定不会用一些积极美好的词来评价。
不过之后,当人们茶前饭后说起身边的一些从艺之人或者艺术爱好者。他们肯定更多会拿一些像片中黄四宝王彩玲胡金泉那样形象的人来共鸣彼此庸碌而凡俗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原因很简单,也就是成王败寇定理的一种体现。当然了,对于金贝贝那种所谓的“成功”,人们会添油加醋的来鄙视。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论那个国家地区那些个出名而又不成功,或者以前成功后来落魄,或者还未成功的艺术家,或者具备天赋而又只对艺术痴迷的人,或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者,那肯定不是笑话就是悲剧。至少他们必定在世俗的冷嘲热讽中郁闷过。就像片中的那些主要人物,胡金泉是最让人感到心痛的。而其他人王彩玲啊、黄四宝啊、周瑜啊,却都解脱似的抛弃了对艺术的追求,被世俗淹没同化,过上了那种平淡的生活。这显得天朝的社会俗得多么可怕一样。其实不然,毕竟事在人为,所以万事因人而异。
记得我小学语文课学过的一篇课文叫《雕凤凰》。说一位老木匠在雕一只凤凰。这引起了众人的围观,人们纷纷以各种辛辣的讽刺嘲笑这位老木匠,但是老木匠却依旧一脸笑容的认真雕刻自己的作品,直到最后把凤凰的眼睛雕刻好之后,那凤凰居然活了,然后飞了起来。这时候那些之前对老木匠冷嘲热讽的人们纷纷赞不绝口,叹为观止,而老木匠还是一脸本色的笑容。
其实去追求艺术,就像要开始雕一只凤凰一样。首先就的经得起俗世,而要经得起俗世就得了解世俗,而要了解世俗那就得成熟老练,起码要了解自己。像片中胡金泉和王彩玲。其实现实中,他们到了那个程度和年龄应该完全可以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毕竟他们那种艺术才能,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损害和灾难,而他们却又不是大师级的人物,说白了胡金泉的对芭蕾的天赋喜好,王彩玲的嗓音就是他们自己的平凡。当然了,往往艺术家们只有在小说和电影里,为了情节矛盾的需要才会变得不具备那种思想和觉悟,就像个头脑简单而又痴狂的文艺青年一样。
然后就是表现的舞台,也就是环境和方向。可以说不管是油画也好、芭蕾也好、意大利歌剧美声也好,这些文化都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都是欧洲人的传统。这就像雕凤凰的老木匠假如雕的不是凤凰而是耶稣基督,那就算雕得再好而且还活了也只不过是种惊异,百姓不会有赞誉因为耶稣基督根本不是我们天朝文化里熟悉的神。……当然那这事也就相当复杂了,而且还国际化了……会成为宗教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