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战事紧张,仙鸣关又是边关的最后一处关卡,曾经多次被扶苏人攻陷,死伤惨重,所以仙鸣关外,大片的田地无人耕种,一直荒在那里,长满了杂草。
宋熙姣当天下午就直接用低廉的让人不敢想象的价格给买了下来,又雇了十个佃农,一半垦地,一半去挖土豆苗。
农田边,几个正在锄地的佃农看到这一幕,不禁都停下了耕地的动作,好奇的讨论起来。
“这是哪里来的小姐,怎么胡来呢!”
“谁知道,哎,你说她专门种那有毒的玩意,不会是在打什么坏主意吧?”
“这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我听说她出手十分大方,就今天老田头刚跟着她开始干,说是家中老母病急,那位小姐就立刻给他二十刀钱买药。”
“真的?”
地里的土豆苗再多,也属于杂草,经常会被佃农清理,因此,这些人一直挖种到了天黑,也只才填满了两亩地。
宋熙姣没有气馁,她小心的把小土豆摘下来,又种了三亩地。
种完之后,掐指一算,三天之后,那两亩地的土豆就能直接收成几千斤的土豆,但另外三亩地,想要收成,只怕要等到两个多
月之后了!
而几千斤土豆,最多只够所有的士兵吃一天,仍然是杯水车薪。
宋熙姣像个小耕娘似的坐在田地一边的土坑上,蹙着眉头,大脑不断的活跃着,想着能够长久的帮兵营解决粮草一事的办法。
直到城门即将要关闭的时候,她才不得不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叹口气,满腹心事的往回走。
夜晚的仙鸣关,比起白天要显得肃静的多。
尤其是城中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旧的或者是白色的纸灯笼,随着北风呼呼的晃动着,说不出的阴森和凄凉,像一座鬼城。
回到住处,她沐浴一番便呈大字型躺在床上,继续思考种地的事。
她过去没有中国地,但课上老师为了介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曾经很详细的讲解过农业的进化和发展过程,是怎么说的来着?
北方,尤其是寒冷的北方,冬季长,夏季短,春秋两季基本不明显,但又因为气温低,不会有什么病虫害,只要找对了耐寒的作物,对发展农业来说倒是一件好事。
这里一般都是盛产大米、玉米、黄豆、土豆和高粱以及一些耐寒的瓜果蔬菜,这土豆的问题她已经解决了,
至少可以保证两三个月之后土豆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
剩下的大米和玉米,也可以想办法多搞搞,寒冷的天气里,要是能坐在温暖的屋子里,喝一碗热粥,啃一根热乎乎的玉米,对士兵来说,一定是莫大的享受!
不行!
她猛地翻身坐起,光靠那五亩地是远远不够的,她必须再多买一些,多种一些,就算不能解燃眉之急,至少也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两三个月后的完全的供给。
她穿好衣服,来到外面,看到守在回廊上的士兵,立即朝他招了招手。
那士兵怔了怔,有些犹豫,但想到将军的交代,只好“擅离职守”,朝她走了过去:“姑娘有何吩咐?”
“你进来,我有些话要问问你。”
士兵看了眼天色,犹豫道:“姑娘有话,就在这里问吧。”
宋熙姣一怔,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还挺会避嫌!
她一个姑娘都没当回事呢。
见他坚持不肯进屋,宋熙姣只好去给他倒了一碗热茶,强行塞到他的手上,自己则是坐在回廊上,也捧着一碗热茶看着他问:“你叫什么?”
士兵答道:“小人大喜。”
“大喜?”宋熙姣笑了起来
,“倒是好名字,你是哪里人?”
“小人家就在仙鸣关。”
闻言,宋熙姣兴奋的立即站了起来,她本来找他就是想打听仙鸣关的事情,没想到运气这么好,居然一下子就找对了人。
其实哪里是她运气好,而是孟星河怕宋熙姣总是躲在屋子里闷得慌,特地挑选了几个仙鸣关的士兵在她这里守着,万一她好奇问这里的事,或者不老实想要到仙鸣关乱跑乱来,这些士兵也能有所应对。
“你是仙鸣关的人,那我问你,你家里可有种地?”
大喜点头道:“家里有一亩地,爹爹在种着。”
“种的什么?每年收成多少?”
大喜见宋熙姣一个劲的打听种地的事,不免有些糊涂她问这些的目的,但将军交代了要对这位宋姑娘无所不从,只能耐着性子回答道:“家里种的高粱,每年能收六百多斤。”
“六百多斤?”
宋熙姣有些惊讶,这可太少了点儿!
要是种土豆,每一季都能收三千多斤,一年可以种个三到四季,也就是说,年产量能够稳定在一万斤左右。
她站起身,一边快速的在脑子里运算着一边问:“像你们这样家里只有一
亩两亩地,种着高粱,收成却不多的,仙鸣关中还有很多吗?”
大喜点点头:“是有不少。”
“好!大喜,我要交给你一件事,你帮我去办。”
另一边,孟星河穿着一身战甲,站在仙鸣关的城